菏泽古船又出古物 提取需过三道难关

    8日,正在进行提取工作的菏泽元代沉船考古现场又传来好消息:考古人员发现一批文物,这些文物为进一步拨开沉船的层层迷雾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近日考古人员将右(东)侧船舱板进行拆解,清理后只剩下船底部分。8日上午,考古人员又对右船舱板下的淤沙进行清理。曾经出土3件罕见元青花瓷器以及百余件重要文物的第二船舱(靠近船尾部)周边,被重点“关照”。

    9时许,在一个船舱右侧,几件船载遗物几乎同时露面。由于年后一直没有完整文物出土,大家一下子被新的发现牢牢吸引住。

    最南面是一个竖立的铜镜,装在一个编织物内,编织物留下的痕迹十分清晰;中间是一直径近30厘米的陶盆,外边曾用金属箍住,里面曾抹泥,有焚烧痕迹;最北侧是一只侧倒的瓷瓶,酱釉颜色,体积不大却保存完好。

    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分析,包铜镜的编织物,是主人为防止铜镜摔坏和磨损镜面设计的;陶盆应该是船上使用的抵御寒气的炭火盆;瓷瓶可能用来盛酒,也有可能盛油。

    与三件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数枚钱币,可惜因为锈蚀,一时看不清文字。其中一枚钱币状的饰品,中间部分是一枚方孔铜钱,上面焊接着一个弧状“提手”,下面有两“足”,样式很是稀罕。

    孙明说,沉船之前发现的钱币年号大多为宋代。他分析这与当时造船习俗有关,将钱币放在船中,寄托美好的寓意。

    沉船提取需过三道难关

    从去年9月到现在,对沉船文物的清理结束,对沉船的提取工作直到今年5月5日才开始。沉船提取之所以一再推迟,除了时令等原因,与保护方案的慎重有关。

    沉船的体积硕大,加之现场条件所限,使得提取工作困难重重。为了将古船整体提取出来,考古人员“破解”了多道难题。

    难题一拆解困难 对策区别对待船板

    沉船船长达21米,宽4.8米。船体自重约两吨,加上提取加固时的附加重量,以及必要的包裹泥土,总的提取重量将达到七八吨。这样一个重量,要想从4米深的地下提取出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考古人员采取了拆解提取法。

    沉船左侧舱壁板已经腐朽,而且沉船各部位脱水程度不一,给提取工作造成不小的麻烦。如船头、船尾部分木板脱水较大,易于拆解;而右舱壁中部脱水程度较低,拆解时木板还往外淌水,木质较为疏松。

    沉船船舱采取“鱼鳞式搭接法”构建,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卡槽,环环相扣,然后用铁钉加固。尽管历经数百年地下埋藏,有的木板与木板之间,连接仍结实。有的则腐朽较重,几乎一碰就烂。

    对腐朽较轻的,考古人员用木楔打入,慢慢地将船板和船钉撑开。对于腐烂程度较重的船板,则用小锯条一点一点切割船钉。

    难题二容易扭曲

    对策“请君入铁框”

    沉船呈60度角向东侧倾覆之后,接触河底的部位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弧形。如果提取时各部位不能同时受力,导致船体发生扭曲,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考古人员做了详细的方案。省历史考古研究所李胜利介绍,船身部分每隔一米,用三角铁焊接成一个铁框,十几个铁框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后,再用强度极强的工字钢从下面兜住,形成一个更大的铁框,将船体整体定位。

    在这个“请君入瓮”过程中,考古人员必须熟练地运用力学、钢结构、吊运、焊接和木工,以及代数几何等方面的知识。

    难题三装运费劲

    裹4层“衣服”对策

    拆解下的舱板较短的有七八米长,最长的达13米。拆解前,考古人员将每块木板一一编号、绘图、拍照,在沉船图纸上标好位置。

    考古人员还为每块木板制作了一个大小相当的龙骨架托。先用塑料薄膜把木板包裹起来,便于保湿,否则一旦脱水太快,极易变形甚至断裂;之后,用胶带缠绕几遍,加固船板与“龙骨”,使之浑然一体;在胶带的外面,再用结实的彩色塑料和胶带各裹上几层。这些每条重约千斤的船板就被严密地保护起来了。

    沉船提取后将进入两年的室内整理。之后将作为菏泽市一特色文物,在计划新建的博物馆展出。后者比考古发掘过程“要复杂得多”。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困难。”孙明说,“到了室内整理阶段,耐心变得很重要,心里必须时时绷紧安全弦,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生怕给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对于每一片运到博物馆的文物,孙明等人都要一一清洗、消毒、测量、绘图、照相,再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发掘报告,其间还要对文物进行耐心修复。经过如此繁琐、冗长的工作,观众才可以细心地品味它们的风韵。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