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有一份抗美援朝时期的作战标示图,即"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单纯地看这张左下部已经残破的标示图,人们也许并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个箭头或一个圈的意义所在,但如果联系到第38军"万岁军"称号的由来,联想到战火弥漫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人们就不难想象这一个箭头或一个圈所表达出的志愿军官兵的机智与勇敢。
1950年11月底,"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遭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打击后,迅速调整部署,再次发起进攻。志愿军则以运动防御,诱敌深入。在使"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分兵突进,暴露弱点后,志愿军首先以第38军、第42军在西线发起反击。11月26日,第38军攻占德川后,遵照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实施战役迂回:一路为军主力向军隅里推进;一路为第113师向三所里前进,以切断美军南撤退路。
第113师接到命令后,深感责任重大。三所里,是美军第8集团军腹地的一个小村,位于价川以南约13公里处,南临大同江,一条通往平壤的公路穿过村西,是西线"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北进南退必经的一道"闸门"。能否按计划准时插到三所里,关上这道"门",堵住敌人的退路,关系第二次战役的成败。而要到达三所里和龙源里,行程72.5公里,沿途山路崎岖,又多是敌占区,可说是险关重重。并且要经过"闸门"的美军共3个师,300多辆坦克,400余门火炮。可见穿插三所里难,守住三所里更难,容不得半点疏忽。为此,第113师决定关掉无线电台,轻装前进,途中不恋战纠缠。出发前,彭德怀司令员命令:一定要插到三所里,切断价川与平壤的联系;插到了,切断了,就是胜利!时间就是力量,就是胜利,就是军队的生命!为此,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向第113师发出指示:第一,必须保证当天(27日)下午6时以前从现地(德川)出发。第二,在路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伤亡,没有权力停下来。第三,到达三所里以后,不论付出多大代价,必须把敌人截住。第113师带着志愿军首长的重托,满怀胜利的信心,踏上了征程。
第113师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冒着严寒,在雪野上趁着微明的月色疾进。已经连续作战两天两夜的战士们,忍受着极度的疲劳急速行军。天亮后,当部队进至距三所里30华里的松洞时,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从大同江方向飞来十几架美军飞机,在113师数里之长的行军纵队上空不停地盘旋和低空侦察。情况万分紧急,第113师领导当机立断,去掉所有伪装,公然大摇大摆地行进。此举果然奏效,美机误认为第113师是从德川逃出来的南朝鲜军,一炮没开便飞走了。战土们情绪大为高涨,不顾疲劳,向三所里疾速前进,终于以14个小时急进70多公里,在28日8时许比"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早到5分钟进至三所里,关死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南逃的"闸门"。
叉上了"门栓",还得堵上"门缝"。第113师迅速又占领了三所里附近的大同江公路桥及水洞站、仁谷里。堵上了"门缝",第113师又主动寻堵其他漏洞――29日凌晨,所部第337团抢占龙源里,封死了美军南逃的另外一个小"门"。为此,彭德怀司令员不无期望地指示第113师:你们要卡着敌人的退路,像钢钉一样扎在那里。现在南逃的敌人正在涌向你们,我军主力正向你们靠拢,围歼敌人,关键是看你们能不能堵住敌人退路。你们让敌人跑掉,我决不饶你们!
29日,西线美军开始全线撤退,涌向三所里、龙源里,同时急调后方的美军骑兵第1师主力及英军第29旅各一部,向龙源里地区北援接应。
志愿军第337团对南逃的美军第2师第38团实施顽强阻击。30日,在完成分割包围后,志愿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南逃的美军为了打通龙源里,以百余架飞机和坦克及1个营至1个团的兵力,向第337团阵地连续猛攻。第337团在腹背受敌的危难之际,采取坚守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将主力疏散隐蔽在机动位置上,少数兵力扼守着防御前沿。始终没有让相距不到1公里的南撤、北援之敌会合。12月 1日,美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的愿望已经彻底破灭,于是丢下大量辎重装备向安州方向突围。是日19时,战斗结束。第113师就如一根钢铁"门栓",死死地叉在了"三所里、龙源里"这道门上,彻底粉碎了美军、南朝鲜军从三所里、龙源里地区突围的企图,完成了影响整个战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任务,并毙伤俘敌8000余人,缴获汽车 500余辆。为此,彭德怀司令员在亲笔起草的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第38军的嘉奖电上挥笔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今天,抗美援朝已经胜利结束近50年了。在这样的和平时代,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张几近残破的"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敌后破袭经过标示图"时,相信您一定会感受到它每一个箭头和圆圈的重大意义。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