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品研究与市场的第一次高峰

  1903年11月12日,中国上海,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的盛宣怀,代表清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合股公司代理人卢法尔于这一天签订了《汴洛铁路借款合同》,借款2500万法郎,修建连接洛阳和开封的铁路。但让盛宣怀和当时在场人都没有料想到的是,这一天签署的合同,就犹如亚马逊森林中的蝴蝶煽动了一次翅膀,会在今后一个世纪内对于中国古董市场与中国艺术研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一年半以后,1905年6月,中原古地,这条现在以陇海铁路而命名的连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开工了。当铁路修到洛阳北邙山下时,那一座座在民谣歌声中所传唱的“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随着筑路工人的镐挖而被掀开,一件件前所未见的随葬器物重见天日。当1908年12月,铁路全线竣工时,不知已有多少件唐三彩、釉陶辗转于北京琉璃厂市肆之中,而不为国人所重,正如1916年罗振玉在其所著《古明器图录》一书所说,“古明器见于人间之始,是时海内外好古之士尚无知之者。”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对于中国艺术品,还多是关注于明清瓷器方面。1901至1906年,英国瓷器收藏家阿尔弗雷德·特拉普内尔(Alfred Trapnell)将他的收藏结集出版,其藏品以清代瓷器为主,偏好粉彩、素三彩等品种收藏,而他所藏的数件粉彩瓷器,为清代官窑瓷器精品,可谓是当时欧洲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

  然而就在特拉普内尔先生整理出版他的藏品同时,大英帝国的教育部则已开始委托专人来研究撰写有关中国艺术的专著了。1904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医生的史提芬·布邵尔(Stephen W. Bushell,1844-1908)出版了应英国教育部委托而著的《中国美术》上册,1906年又出版了下册。在这部研述中国艺术的开山之作中,布绍尔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国雕塑、建筑、青铜器、竹木牙角雕刻、漆器、玉器、陶瓷、玻璃、珐琅器、首饰、纺织品、绘画等十二种品类,不仅使该书成为其后西方学者研读中国艺术必读的经典著作,更成为之后西方收藏家和学者收藏和研究中国古美术的纲领性文献。而布绍尔本人,也成为二十世纪初西方研究中国艺术第一人。1908年,他将据传为中国明代项子京(项元汴)所编《历代名磁图谱》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并引发1931年郭葆昌重修校订刊印《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后者号称“民国第一书”。

  然就在同一时期,伴随着汴洛铁路修建工程热火朝天的铺建声中,远在英伦,一位英国收藏家则正已开始收购这些刚刚开始,而不为人们所认识的中国文物。他,就是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又译为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 1863-1939),一位希腊裔的英国收藏家。他最初只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收藏欧洲陶瓷和日本茶具。不久,他的收藏目标转向了中国陶瓷,起先只是收藏清代陶瓷,而当洛汴铁路发掘出的陶瓷吸引了他的目光后,他就决定将唐宋瓷器作为他收藏的主项,进而对中国绘画、壁画、青铜、玉器、雕塑等古代艺术品也都兼收并蓄。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收藏并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当时英国乃至欧洲,但凡涉及亚洲艺术的展览或出版物,必有他的藏品,而中国高古陶瓷则是他的重点。1910年,以他的藏品为主,在伦敦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举办了中国早期陶瓷展览,并于次年出版《1910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中国早期陶瓷展览图录》。书中解说,系按当时展柜排目,标明尺寸、年代、借展人;图版以彩图及珂罗版精印,陶瓷以年代编排,起于汉陶,止于清代早期器物,其中所选北宋钧窑撇口尊、明万历五彩盖盒、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等器物,至今仍被目为重器名品。这次展出的中国高古陶瓷,第一次吸引了西方收藏家、学者以及中国艺术爱好者的注意力,不仅改变了之前西方重视中国明清瓷器的品味,更奠定了高古器物占据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要地位,同时还是欧默福普洛斯和作为学者的霍布森(R. L. Hobson, 1872-1941)之间一次良好的互动,而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也成为展览参加者之后创立东方陶瓷学会的最好范本。

  就在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展览图录出版的同一年,另外一册反映1908年上海中国古董艺术品展的图录也在伦敦出版了。在这一本名为《中国古玩美术谱》的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市场的主流是明清陶瓷,其中既有迎合西方市场的外销瓷,也有至今深受市场追捧的明清官窑瓷器。而这正是上个世纪初,中国古美术品于世界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展览中贡献颇大的霍布森,随后成为西方研究中国陶瓷业内的权威。1915年,他所著《中国陶瓷》出版,而成为西方第一部以全方位,大历史角度研述中国陶瓷的专著,而这也奠定了他成为西方第一位中国陶瓷研究学者的地位。1923年,他出版《明代陶瓷》一书,成为第一部中国陶瓷断代史的作者。并于同年,与大英博物馆的同事赫瑟林顿(A. L. Hetherington,1881-1960)合作出版《中国陶人艺术》。次年,又为大英博物馆撰写《远东陶瓷手册》(拍品编号814)。1927年,编撰《中国艺术》,以当时所知最新资料,总结中国古代艺术品。同时,他再次与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合作,将后者所藏陶瓷全部出版。随后,作为学者的他和西方收藏家联系紧密,为收藏家们整理藏品并加以出版。1931年,与他人一起编撰《名家珍藏中国陶瓷》。1934年,与大维德爵士合作,出版《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

  作为二十世纪早期,最为重要的西方研究中国陶瓷学者霍布森,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他开启对明代瓷器的研述,进而带动了学者们对于明代陶瓷史的更深一步研究。1938年,英国学者白兰士敦(Archie D. Brankston1909-1941)所著《明初官窑考》出版,书中精选中国政府、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尤摩弗帕勒斯等珍藏明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四朝器物,并亲自走访景德镇窑场,总结明代早期官窑诸器器型、纹饰、款制、胎骨、釉料、工艺、窑史等方面资料,详加考证,图文并茂,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明代瓷器最重要之文献善本。并于国内外收藏界引起巨大轰动,并引发了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研究与收藏兴趣。随之,1943年,日本学者久志卓真也出版(1898-1974)所著《支那明初陶瓷图鉴》,更进一部加深了海外对于永宣青花瓷器的重视,影响波及于今。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对于中国瓷器有着源自传统的兴趣,这就是德国。早在1717年,波兰奥古斯特斯大公就在今天的德国的德累斯顿建立了瓷器收藏馆(Porzellansammlung),位于他的茨温格宫内,由他所建立的中国明清及日本瓷器享誉世界,甚至被称作的世界上最大的陶瓷收藏馆。1913年,德累斯顿陶瓷器收藏馆馆长齐默曼博士(Ernst Zimmermann, 1866-1940)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瓷器的历史、艺术和工艺》(拍品编号826)一书,所选藏品以德累斯顿陶瓷馆的藏品为主,兼收英国大英博物馆,柏林东方艺术博物馆,汉堡艺术博物馆等收藏机构藏品,同时亦刊载当时著名收藏家如伦敦亚历山大等人收藏,成为研究德国所藏中国陶瓷器的重要文献。当霍布森在二十年代出版系列专著的同时,德国学者也不甘人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1922年,艾姆波登(OscarRucker-Embden)出版《中国早期陶瓷》,研述中国史前至13世纪陶瓷历史;1923年,齐默曼整理了他1913年的著作,出版了第二版;次年,施密特(Robert Schmidt1878-1952) 刊印《中国陶瓷——从汉代到19世纪》一书,汇集当时全德国众多收藏名家及博物馆所藏中国陶瓷品,而成为二战前德国中国瓷器收藏之集大成者,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早期德国收藏中国瓷器情况。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中国陶瓷研著日隆,在欧洲出现了一个研究和出版中国艺术的高峰时期。在这整整十年中,涉及漆器、玉器、青铜器的西方著作接连出版,进而确立了今天西方研究中国古美术品的格局。1922年,法国卢浮宫将其所收藏的中国瓷器第一次结集出版,即活页装《卢浮宫所藏中国瓷器》)两册,上册收录中国汉至明代陶瓷40页,下册收录清代瓷器44页,手工彩色填彩印刷,为少有的法国卢浮宫所藏中国瓷器出版物。同年,1922年,大英博物馆学者赫瑟林顿(A. L. Hetherington,1881-1960)出版《中国早期陶瓷》(拍品编号821),书前由霍布森作序,所辑陶瓷选自汉至宋代,与今天高古陶瓷分期相同。书内图版百幅,其中彩色图版12幅,反映早期西方博物馆和收藏家研究和收藏中国高古陶瓷状况。1927年,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森(G. C. Williamson1858-1942)出版《粉彩瓷器》,精选英国私家所藏中国粉彩瓷器,并辅以法国卢浮宫所藏器物,反映西方对于中国粉彩瓷器之喜爱,成为中国陶瓷研究史上第一本以中国陶瓷单一品种进行研究论述的著作。1923年,轩尼诗(UNA POPE-HENNESSY,1876-1949)编著《中国早期玉器》,论述中国自先秦至元代玉器历史。1924年,科普(Albert J. Koop,1877-1945)出版《早期中国青铜器》,精选欧洲博物馆和收藏家所藏中国青铜器精品,进行整理和综述,确立了中国青铜器于世界艺术史上之重要地位。1925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波特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漆器特展,并出版相应图录。次年,该博物馆木器部主任Strange编著《中国漆器》一书,第一次向西方系统性地介绍了中国明清漆器工艺,在短时间内拓广并加深了西方对于中国漆器的感性认识,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漆器的收藏活动。此外,在这一时期,欧洲博物馆还组织了以特殊题材为选题的中国艺术展,开创了此类展览和出版的先河。1922年,巴黎塞努博物馆(the Cernuschi Museum)举办首次中国动物艺术专题特展,精选欧洲博物馆和私人所收藏动物主题之中国艺术品多件,轰动一时。并于1923年,出版《中国艺术中的动物》展览专辑,辑选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各种材质动物形器物数十件,按年代编拍图版,自周至明代,其工艺品种涵盖青铜器、石雕、玉器、陶瓷、书画、漆器等多个门类,开启日后西方收藏动物造型之中国艺术品风潮,影响至今。就在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期,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在出版了他的瓷器收藏后,又将他所收藏的中国壁画、绘画、青铜器、雕塑接连出版,直至财力耗尽。

  继二十年代欧洲出版一系列中国古美术专著后,在随后的三十年代,这一收藏和研究中国艺术品的热潮波及世界。1931-1932年,日本东洋陶瓷研究所出版了十二辑的《东洋陶瓷集成》(拍品编号837),每辑六图,共七十二幅大图,以玻璃版及原色版精印,浮贴式装帧,其中部分图版以实物原大尺寸印刷,反映器物原貌,而为后世日本印制中国古美术品之典范,同时也为数十年后日本再出《东洋陶瓷大观》之前身。1932年,日本帝国工艺会编印《支那工艺图鉴》五函十五册拍品(编号933),系二十世纪早期日本出版极为重要之以中国古美术品为主题之图录,精选日本重要之公私收藏中国文物,按类别编排,分为金工、陶瓷、漆工、染织、玉石杂工诸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于二十世纪早期了解中国文物之概况。同时,在西方,1933年,霍布森与他人合撰《私人收藏中国瓷器图录》。1936年,乐提(STANLEY CHARLES NOTT,1902–1957)出版《中国玉器源流考》。1939年,颜慈(W. Perceval Yetts,1878-1957),出版《卡尔所藏中国青铜器》……

  二十世纪早期,西方收藏和研究的中国艺术品,大多源自市场。而市场中的中国文物,多依据需求决定。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最大的中国古董销售商之一,日本山中商会在其1928年至1943年的日本和美国展览图录中,展现了当时日本和美国中国文物市场的不同面貌。在日本,系以明清官窑瓷器和天龙山雕塑、家具、宫廷钟表为主,而作为西方市场代表的美国,则表现得更为丰富,其中既有明清装饰性文物,也有作为收藏和研究之用的高古器物。1924-1940年,卢芹斋所办卢吴公司则以中国青铜器和石雕打开欧美市场。而北京达古斋霍明志所编《达古斋古证录》,则从中国本土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文物的销售状况。

  自二十世纪初,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国际研究中国艺术品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第一次热潮。在这近四十年中,以汴洛铁路建设为标志,同时因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而造成中国境内出土文物不断外流,但同时也为西方研究中国艺术提供了更新的养料。通过西方收藏家、学者、市场三方面的不断交流,中国艺术品研究与市场终在二十世纪后期逐渐成熟,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化蛹成蝶之幻变,却来自那条铁路的兴建。

  (北京永乐·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