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如何走出力不从心的境况(图)

  宣城文物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亟待遏制文物流失之势。为走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文物保护怪圈,该市迎难而上,以务实之策留住文化遗存。

  六朝文物萃于斯邑

  3月4日上午,2010年6月22日发生在旌德县三溪镇的盗掘战国古墓案犯罪嫌疑人之一、江苏宜兴人王某来到该县警方投案自首,至此,“6·22”案件最终告一段落。这一案件是宣城市近年来严打盗墓案、力遏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

  “宣城地处皖东南,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各类文物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三大显著特点。 ”谈到宣城文物现状,宣城市文物局负责人刘政滔滔不绝。早在唐代,时任宣城郡长史、大诗人李白的从弟李昭就说:“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斗牛,地控荆吴,为天下之腹心……六朝文物,萃于斯邑。 ”

  诚哉斯言。据介绍,该市自古人才辈出、文物风流,其中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数量多、品位高,如广教寺双塔、陈山遗址被誉为集徽派木、砖、石雕之大成,龙川胡氏宗祠等古建筑堪称“木雕艺术殿堂”等;并且种类齐,遗址、墓葬、古建、窑址、石刻、壁画等包罗万象;可移动文物精品多、价值高、品种全。如全市的14000件可移动文物中,属珍贵文物的就有3000件,涉及石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金银器、文献、手稿、艺术品等各个种类。其中,仅各类时期的铜镜就有576枚,时间跨度从春秋到明清。

  丰富的遗存构成了宣城文物大市的“底气”。截至目前,该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600多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多达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处,拥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国保单位”的六分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占全省十分之一。 2010年,该市又有19处文物上报“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加强保护时不我待

  2010年底,一则“李白遗迹难留,‘别士桥’可能永别宣城”的网文在当地各大网站引起热烈讨论,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冲突再次引发关注。宣城文物局工作人员石巍撰文感叹:“别士桥就是一位历史的见证人,有多少文人骚客在此驻足遥望,有多少商人旅人从这里驶进驶出。远去的孤帆,行吟的游子,如今,真的要和你作别了! ”

  刘政告诉记者,近年来宣城每年投入几十亿元进行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老城面貌已难以看到。同时,在市政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文物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立项开工不告知文物部门,发现文物不报告,致使部分文物被损毁、丢失。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由于该市文物经费相对短缺,一些珍贵文物因没有文物征集经费收购而流失,一些文保单位得不到及时修缮,文物部门只能采取“先救命后治病”的方式,长此以往,很多珍贵文物岌岌可危。 2010年,宣城市文物保护经费800多万元,真正用于维修保护的资金仅有230多万元,其余是为补偿各种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费。

  此外,盗窃古墓案件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古墓被永久性破坏,大量珍贵文物一去不返。去年4月和6月,旌德县连续破获两起盗掘古墓葬案,追回被盗掘的古墓葬随葬品陶罐、陶碗等共5件。经鉴定,被盗两只陶罐、碗出自战国,系国家三级文物。就在今年2月中旬,该市文物部门还接到宣州区杨柳镇群众举报,现场勘查了一起被盗墓穴。由于文物部门本身没有执法权,只能依靠警方追查。

  部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造成文物损毁的重要原因。宣城市现有古民居4700多栋,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个别群众不以为意,有的甚至变卖房屋构件,捞点现钱。此外,产权问题也是制约古民居保护的一个“瓶颈”,不少古民居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管理部门无法有效控制和管理。据有关人士统计,皖南古民居消失的速度极快,平均每年要减少5%。

  “五纳入”守护文化遗存

  保护文物,也是挽留文化。如此众多的文物遗存和文化遗产,包括评定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谓不重视。但现实中,文物保护工作常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刘政告诉记者,在下一步工作中,他们将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一方面,不断争取各级资金投入,努力做到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中。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对全市范围内公布的各级文保单位及新普查出的文物点逐步落实“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人管理。

  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依据现实尽快出台相关保护办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县,现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近2000栋,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 2003年,该县出台《古村落、古民居管理办法》,强调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树的“三保”工作,指导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不搞大拆大建。泾县在1998年至2001年间,对全县现存的古民居进行了全面普查,加大对古民居构件违法买卖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对古民居进行分级管理。

  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去年该市市区梅溪公园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指挥部就积极向文物部门了解该地段文物分布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古墓葬立即通知文物部门。施工部门还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对明代家族墓进行了抢救清理,有效地保护了文物资源。

  管理保护之外,还需探索有续利用的问题。该市文物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尽力优化文物保护环境,积极挖掘文物旅游资源,打造文物旅游景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外商至宣城投资,为全市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记者 张敬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