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传奇连载之二
编者按:《石鲁传奇》一书,为阎正先生30年前所写,初稿始于1979年,完成于1982年。部分文字曾经过石鲁先生本人审阅并修改。因于某种原因,仅限于上世纪80年代几家报刊部分章节选登,始终未能成书。现征得作者同意,从2011年元月开始在《收藏界》杂志连载。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书中有些文字似不适合今天人们的思想认识,在发稿前夕,作者进行了小部分修正与删节,但仍尽量保持初稿的原貌,为当年的人和当年的事件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作为卓越的四川籍陕西艺术家石鲁的故事传奇,通过作者慷慨细腻的文笔展现出来,相信会打动读者们的一点心扉。
石鲁姓名的由来
一九一九年的隆冬季节,素有“天府之国”称谓的温暖四川,竟出奇的寒冷。离成都偏南不远的仁寿县文公乡松林湾,有位冯姓的地主家正在这严寒冬季里添丁进口,一个男婴带着声嘶力竭的啼哭来到了人间。
也许是家中子女太多,也许是因为这孩子生下来就过分的哭闹,他母亲从头一天起便不大喜欢他。不过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他父亲倒还是很高兴,总算又多了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按照“书香门第”的习惯,当即给他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做冯亚珩。
星移月换,冯亚珩长大了,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然而,最能吸引他的还是厅堂上挂着的那一幅幅各式各样的书画,唯独在这个时候他才是安静的。他手按在八仙桌上踮起脚,或者干脆爬上太师椅,拱着小脑袋凑到画幅跟前,对着墙上与他尚不属于一个世界的东西,久久发愣似地看着……
母亲并不满意冯亚珩这方面的早熟,他希望儿子继承他父亲,学着理料这个偌大家业的本事,而不是像他祖父辈或叔父辈那样,搞什么写写画画。于是,每当母亲发现儿子做出这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呆傻举动时,便大声呵斥,叫他滚下来!听到这呵斥,小亚珩总是顺从而又委屈地滚爬翻下,躲到一边站着。但只要母亲离去,他会照样溜回原处,重新端详那些他还不可能理解的高深莫测的书画。往往看到出神的时候,他会跪在紫檀木的太师椅上,用小手指蘸唾沫,照着墙上的字画在桌边涂抹起来……
后来,母亲的责骂常常不绝于耳,冯亚珩也越来越和这个家庭格格不入,母亲越是要他接续冯家,他越是厌恶冯家的一切,最后终于出走,干脆连名带姓一起抹了去,于是,更名改姓为石鲁,而他原来的名字冯亚珩,倒很少为人所知了。
我曾问过他更名的寓意,他并未回答。但据说是因为崇拜石涛和鲁迅,才改名为石鲁的。他逝世以后,在如林的挽联当中曾有这样两幅作品,一幅是他的老战友林丰、张涛、王汶石、关鹤岩等十人写的,为:
石涛志趣,点染生涯,纵横笔墨场,折他前辈古人成一派;
鲁迅风骨,坚贞愫怀,此去蓬莱境,见我先哲马列自心安。
另一幅是画家关山月写的,为:
是有鲁迅骨头,品画论人,泪倾南粤;
非附石涛骥尾,惊凡骇俗,派创长安。
这两幅简略概括石鲁一生的挽联,都同时点出了石涛与鲁迅,无疑可作为他改名原由的有力旁证。至于挽词中的赞誉,当是他循效石涛、鲁迅,一生奋斗的结果。他的父母尤其他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背叛家庭的儿子,竟在历史上留下了如此光辉的一页!
´,´
洒金纸
有人说石鲁家是四川少有的大地主,除了刘文彩外就属冯家有实力,半个四川都是他家的。这话说得有些玄了,但若在仁寿排一排,他的家倒也还算是数一数二。然这种“名列前茅”并不完全表现在土地和商号方面,他的祖父辈和叔父辈都擅于文字和书法,好结交文士,收藏极富。他的外祖父王国桢是清末川中名书家,他三哥的岳祖龚熙台是史地学家,著有《四川郡县志》等书。长他十岁的三哥冯建吴作为画家,青年时代已在成都颇有名气,这样的环境,对石鲁后来献身艺术事业,无疑起了巨大的孕育作用。而他的直系家庭,到了他父亲手中,经营状况就已经江河日下了。
石鲁的父亲去世很早,从那以后,主持家业的担子便全落在了他母亲的肩上。他母亲虽出身于“书香世家”,却重商轻文,一心要支撑残局,免遭败落。她为人精明能干,很要强,甚至企望冯姓家道能在她的管治下再度中兴。遗憾的是她头几个孩子早早离去,或奔波异乡,或留洋出国,各奔前程去了。家中只剩下一个女儿和石鲁这个最小的儿子,她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石鲁身上。
不料事与愿违,石鲁偏偏对治家理业不感兴趣,对钱财账目更是一窍不通。他热衷的是写字、画画!一有空就钻到屋子里画那些他母亲认为与治理家业毫不相干的东西。为此他母亲伤透了脑筋,简直恨透他了!常常大骂石鲁是个“逆子”、“没出息的东西”!
1934年,他的三哥冯建吴从上海学成回川,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十五岁的石鲁便进了“东方美专”国画系,跟三哥学习绘画。
冯建吴少年时就学于方鹤斋、刘予波等蜀中耆宿,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东去上海,入“昌明艺专”,在这所由吴昌硕的亲友和后嗣创办的学校里,受到王个榦、王一亭、潘天寿、任勤叔、冯君木等众名家的教诲,转益多师,学识遂广,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坚厚的基础。所以他治学得法有方,尤对小弟要求更严,日督月促,石鲁从此画艺大有增进。
转眼到了假期,冯建吴外出访友,把住处交由石鲁看管。这下可来了机会,石鲁反锁房门,照着哥哥案头的《宋人画册》《石涛画集》,没日没夜玩着命地临画,几乎把什么纸都找出来了,最后当再没有什么可画的时候,他从画框底层意外发现了一匹洒金纸,这个不知深浅、画得发了狂的孩子,毫不客气地把这匹珍贵的宣纸一股脑都搬出柜底,大笔横飞画了个精光。
月余过后的一个清晨,冯建吴从外地回到学校。他推开虚掩的房门,发现小弟趴睡在案边,摇曳欲尽的蜡烛仍亮着,案上、地上都是画,胳膊底下压着的一幅还未干,这阵势无疑表明他又画了一个通宵。冯建吴抬头再看,墙壁四周,床头床尾到处都贴着石鲁临摹的画和随心所欲的新作。他感动了,他原不忍心叫醒小弟,就走进画前逐幅的审视端详,又看了一圈,有几张他认为还真不错,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挺好!”
天渐渐亮了,他吹灭了蜡烛,再一次环顾着,突然发现在一张画上闪烁出若有若无的亮光。他急切贴到眼前细看,才意识到这是他珍藏着的洒金纸,再趁势斜眼望去,不少画幅上都闪出这种特有的光亮。顿时他气坏了,粗声大气地吼叫,惊醒了石鲁。
石鲁睡眼惺忪地站起身,还来不及跟三哥打招呼,冯建吴已急不可待地发出连珠炮似地斥问:“你从哪翻出这纸的?谁叫你用这纸画画?用了多少?还剩多少?”
面对声色俱厉的三哥,石鲁只能如实坦白:“我……我把你外边的纸画完了,没……没有纸用,就把这纸翻……翻出来了。”
“用了多少?剩下的在哪?”
“全……全用光了。”石鲁喃喃地说。
这轻声慢语的回答,对于冯建吴来说,犹如响了个闷雷:“啊?全用光了?!我的少爷!你知道这是什么纸?这是乾隆老纸!查着数按现大洋买的啊!平时我都舍不得用一张,现在全完了!”他说着说着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决 裂
洒金纸事件虽然使冯建吴又气又急,但过后想想,他又不能不赞叹小弟的勤奋和大胆,反而对石鲁更加钟爱了。
石鲁没有辜负哥哥的厚望,两年后,他在美专临毕业之前,独自到峨眉山写生数十天,回来便整理创作了一批形式各异、为数可观的山水画。冯建吴大为高兴,当即为他专门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个人展览会,这展览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得到了当时成都美术界的好评,使他开始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初次的成功。
在这之前,由于他到“东方美专”上学,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所以母子关系日趋紧张。他不理会母亲的吵骂,依然故我,母亲一怒之下,便不再给他学费,甚至连生活费都不管了,母子闹到几乎反目的地步!于是他上学的生活费用,大都由三哥和家里的姐姐悄悄分担。
美专毕业后,石鲁到一所小学教美术、劳作,兼做历史教员,开始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但小学教员的收入微乎其微,而学画耗资甚大,买纸、买笔、买颜料、买资料处处都要钱,哥哥虽经常帮助他,但十八九岁自认为成人了的他,也不忍心经常拖累哥哥。不过家里的姐姐也很疼爱这个最小的弟弟,时时处处照顾他,偷偷把自己攒下的体己钱给他学画支用。石鲁每次拿到姐姐给他的钱,就暗暗发奋一次,他少年的宏愿就是要当一个画家。石鲁非常爱这个姐姐,就这样又度过了一年光景,突然由于一件不幸惨剧,石鲁的平静生活被彻底击碎了。
事情发生在那年年底,母亲意外专断决定,要把姐姐嫁给一个有钱有势而品行不端的纨绔子弟。姐姐苦苦哀求不嫁,严厉冷酷的母亲却执意不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软弱的姐姐走投无路,竟于一个清冷凄寒的深夜里,偷偷服毒自杀了。这晴天霹雳,对石鲁的打击极为惨重,失去姐姐给他带来的悲痛远比父亲去世要大得多。他伤心至极,在大哭一场之后,愤然与家庭决裂,发誓永远不再回到这个吃人的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