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三江首届珙桐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现场

继今年4月19日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汶川县水磨古镇开幕以来,5月1日―5月7日,汶川县又迎来一个旅游节庆――中国.汶川.三江首届珙桐(植物活化石)文化旅游节。本次文化旅游节主题为“水乡藏寨.梦幻三江”,5月1日开幕当天,举行了文艺演出、汶川旅游推介、游览水乡藏寨、篝火烟花晚会等丰富的活动;活动周期间,游客都可参与到品藏餐、看熊猫、观珙桐、赏民族风情表演系列活动中,着实轻松地度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小假。以三江独特的植物活化石――珙桐为主题、动物活化石――大熊猫和藏族风情为背景的中国.汶川.三江首届珙桐(植物活化石)文化旅游节,将向外界全面展示最美在三江。以特有的别开生面现场观赏活动、民族风情表演、知名媒体推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展示,以及户外宣传展示的形式,体现三江特有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和重建后新三江的精神风貌。

三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因中河、西河、黑石江在此交汇,顾而得名――三江。三江乡总人口4018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三江生态旅游景区作为四川灾后重建中首个创建而成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四川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生态旅游景区,是汶川县开发最早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青城山和卧龙自然保护区腹地,既有青城之幽,也具卧龙之奇,是举世闻名的卧龙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熊猫家园,珙桐之乡”的美誉。

三江乡灾后重建不仅建起了特色鲜明、亮丽迷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而且形成了以三江独特的生态景区为核心,以浑自然水系为载体,民族特色浓郁的水乡藏寨。它由“两河一山一乡一寨”构成。两河:中河、西河。一山:盘龙山。一乡:三江水乡。一寨:水乡藏寨。打造了明月湖、水车景观、游客中心、明月亭、藏家风情园、购物长廊、步行水街、盘龙前景、惠州公园等景点,恢复提升打造了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率先在灾后首个成功申报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旅游吸引力大大增强,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都有十分显著的提高。可谓处处即是景,移步换景,全面展现了独具特色与魅力的茶马古道风情,为三江乡4000多老百姓创造了以旅游发展增收的最好途径,全乡农家乐户数由原来的70多户,增加为近300户。

三江景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景区飞瀑流晖、古木参天、奇花异石。流泉细语呢喃,野花含玉滴翠,树木阿罗多姿……形成了20多处特色景观。大自然不仅将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赐予了三江景区,还在悠悠岁月中给三江景区留下了茶马古道、古羌栈道、藏宝洞、盘龙寺遗址、羌式木屋、古碉、浪桥、转经塔,而坠毁在盘龙山的美式运钞机、藏羌风情篝火烤全羊晚会更让现代人演绎了一遍又一遍“王保长”外传、新编……

因为处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三江及其周围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除国宝大熊猫外,这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牛羚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2种。植物有近4000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珙桐林面积达30000亩以上,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天然珙桐林。珙桐于100年前由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从四川引种到国外。珙桐树4月中旬开花,其花型如白鸽展翅,在国外被誉为“中国鸽子花”,又因为象征忠贞的爱情而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树”。

同时,三江藏、汉、羌各族同胞共同创造了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从汉代到清朝乾隆年间,三江一直是成都平原通向大小金川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衔接成都平原的第一个嘉绒藏乡,在这里多民族文化和谐交融。三江是生态之乡、民族之乡,也是英雄之乡,1840年,这里的藏族、羌族士兵远征浙江沿海城市镇江、宁波,参加抗击英军侵略者的战争,其中许多将士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献出了宝贵生命,茫茫沙场,英魂难归故里,只带回辫子入冢以谓后人,三江至今依然保留着这些英烈的辫子坟。而今天的三江人,秉承先人豪迈,用火一般热情的锅庄、美食、美景、欢颜诚邀四方来客。

三江一年四季景色变幻多彩,迥然不同,春看山花、夏避暑、秋观彩林、冬赏雪,每个季节都适宜旅游活动。这里远离尘世,谷深峡幽,风景绮丽,湖面洁静,蓝天、青山、绿水、繁花互映成晖,每当清晨或绵绵细雨之时,明月湖上烟波浩渺,宛若翩翩少女轻舞薄纱一般,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三江人民高度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穿栈道面而出的树木,觅食的松鼠,嬉闹的猴群以及明月湖上成群的野鸭,无不体现出三江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伫依湖中明月亭,或闲亭漫步,看湖面上渔船点点,渔翁垂钓,宛如进入了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场景,您就站这一片净土之上!它是离都市最近的“森林医院”!是最适合都市人休闲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探险者的胜地。不管是攀岩、漂流、科考、野营、生存挑战、打野战,还是这里特有的羌族溜索、骑马等都可在三江找到天然的魅力舞台。

相关阅读:

【珙桐】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之一,为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观赏植物,为世界著名的珍贵观赏树。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色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当花盛时,似满树白鸽展翅欲飞,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

【游览线路】

游客中心停车场――环幕电影――景区沙盘――购物长廊――九曲回廊――明月湖――明月亭――熊猫馆――白塔――锅庄广场(篝火晚会)――藏家风情园――惠州广场――步行水街――惠州公园

【交通】

三江距汶川县城95公里,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约45公里,离震中映秀不足20公里,距成都105公里,处于成都1.5小时经济圈内。

从成都上成灌高速,链接到都汶高速,在玉堂出口下;沿213国道至汶川三江,道路为柏油路面;弯多路窄,驾驶时要注意限速慢行,忌盲目超车。

【住宿】

三江可容纳近4000人入住,房价在50-380元/间。

潘达尔酒店: 15808372222

盘龙山庄:13684393325

藏家风情园:13990413829

杨家大院:13551480156

明扬山庄:15884098429

【美食】

走进三江,品味三江独有的饮食文化,原生态的野生菌系列小炒,藏味浓厚的酸菜面块、血肠、人参果饭;羌味地道的农家老腊肉、原汁原味的农家香肠、以及不同做法的鳟鱼……让你的味蕾尝游于三江美食。

【游赏】

“两河一山一乡一寨一景区”构成

两河:中河、西河,有一片和大熊猫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珙桐林面积达30000多亩,是“世界最大的野生珙桐群落”。除了珙桐,这里还生长桫椤、龙血树、楠木、红豆杉、连香树、人参、野核桃、紫荆、银杉树等2000多种珍稀植物。

一山:盘龙山。在黑石江的上方,是乡境内海拨最高的山峰,海拨高度为3970千米,比峨眉山还高。站在山顶上,你可以观云海、看日出,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你还以远眺成都平原、俯视青城山、欣赏西岭雪山。

一乡:三江水乡。藏民族特色步行水街、惠州会馆、惠州公园、木结构廊道、石雕等,全面展现了茶马古道的原始风情。草坪新村、喇嘛庙、盘龙前景、辫子坟、盘龙寺等。

一寨:水乡藏寨。以三江乡独特的自然水系、水景为背景,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水乡藏寨,包括景区标志大门、藏家风情园、文化广场、明月湖、明月亭、藏族文化小品、购物长廊、农家乐群等。藏家风情园的建设用材十分特别,堪称抗震材料科技示范园。其中的建筑材料全部采用节能环保、抗震防震强度高的先进CL建筑体系。

一景:三江生态旅游风景。鸡心包,飞瀑流辉、古木参天、花奇石异。水转经,转经每转动一次就代表着经文念了一遍,带给你幸福和吉祥。杜鹃海子,杜鹃海子边许多大树杜鹃栖生,夏季花开时湖光花色,如梦似幻。雪花塘跌水,流水从石门中旋转冲下,水花似雪,潭水如玉,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成五彩霓虹。独木成林,连香树为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植物,在一主根周围生出19株分支,根据挺拔高大,相依成林。古羌栈道,又称阁道,现代羌人多称“偏桥”。

牛奶瀑布,此瀑布从山顶流经杜鹃花林、薄荷沟、兰花塘、皂角树林,因而其水中含有大量的花粉、薄荷、皂角等营养成分。巨龟举石,巨龟举石为峡谷边几块巨石,一个体大如牛,匍匐如龟,龟头伸出,头顶一块巨石。鸳鸯瀑布,两条互相交汇的瀑布,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购物】

三江有旅游纪念品、藏羌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民族饰品、古玩字画等众多特色商品。如羌绣、藏刀、民族服饰及牦牛肉、竹笋、野菌等品种多样的土特产品。

【娱乐】

传统工艺区展示传统民间工艺,如藏族的唐卡、酥油花、石刻,羌族的羌绣、羌笛,以及特色的牛角梳、银器加工,原生态的水车坊豆腐制作等。

休闲娱乐区设置有茶楼茶舍、酒水吧、咖啡厅、KTV等。

特色项目:

丛林野战,在激烈的运动中锻炼强健的体魄,而且能够让参与者更加亲近大自然,培养团队精神。

溜索体验,体验古老的羌族交通方式,把有惊无险的心声放飞在空中。

骑马体验,想策马奔腾驰骋疆场吗?请上马。

梦幻漂流,让激流勇进、逆流而上在这里成为现实。在不断克服一个接一个的急流、瀑布、跌水、漩涡中,逆水前行,可以全程,可以半程,就看你搏流击浪的水平了。

【其他资讯】

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类一级;森林日释氧量为1500吨;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50万个,比城市高10000倍;空气污染指数为25,是城市的1/5,含尘量比城市低100-1000倍;噪声比城市低50分贝。

水文优良: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

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