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云草堂忆篆刻家兼收藏家张鲁庵(图)

  踏进沪上国画家吴大成先生的画室,就看到墙上贴着一幅墨色未干的“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人物造像。吴先生说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专门创作的,因沈钧儒和外公张鲁庵私交很好,两人的合影照片原来就放在外公的写字桌玻璃下,小时候天天看到印象特别深。   

  吴大成回忆道,当时还小,全家与外公住在余姚路上一幢四层公寓,二楼是外公的“望云草堂”,也是书房与工作室,桌与柜上摆放各种石章,一至三楼的墙上挂的都是名人字画,有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吴湖帆等,四楼是外公的藏品室。那时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后来才知道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中有一半以上在上海,而外公这里是他们的聚会活动场所。这样的生活氛围对自己能走上绘画之路是至关重要的。那时,外公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善本印谱、历代印章及篆刻创作中,还专门请高式熊先生来帮他编《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一册四卷,他们常在一起探讨考证印学史料,现已90高龄的高老当时还很年轻呐。

  张鲁庵(1901-1962),篆刻家、鉴赏家、收藏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是印坛巨匠赵叔孺门人,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皖两派,皆有法度,一生癖好印谱名章收藏,并立下遗嘱,身后捐献西泠印社。据西泠印社记载,张鲁庵捐赠的藏品有:明清印谱433部(合计1000余册),秦汉官私印305方,明清名人刻印1220方。其中《顾氏集古印谱》是明代从德于隆庆壬申(1572)辑成,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原钤本;收录玉印150余枚,铜印1600余枚,该印谱开创了原印钤拓成谱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巨大震动,《十钟山房印谱》是张鲁庵花800银元从吴湖帆手中购得,这两部印谱和另38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余395部分别被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印章中有明代何震的“放情诗酒”、邓石如的五面印、西泠八家创始人丁敬的“烟云供养”等,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西泠印社自1959年恢复工作以来收到的最多、最丰富、最珍贵,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当时印社决定在闻名遐迩的“静逸别墅”内专辟一室存放张鲁庵先生的藏品,室名延用张鲁庵的斋号“望云草堂”,时任社长的张宗祥为此挥笔题额“望云草堂”。

  “幸亏我外公将这么多珍贵藏品捐献国家,要不然在外公逝世四年后的那场浩劫中,也会和家中的书画一样被洗劫一空啊。”吴先生很坦然。接着他又回忆起外公逝世时,他才17岁。外公下葬时,外婆还拿了一个很小的瓶子也放进了骨灰盒。那时他还不明白,回来问了才知道那是外公研制“鲁庵印泥”用的,里面装的是二百年的蓖麻油。想不到外公闲时“玩”出来的“鲁庵印泥”,如今已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曾写道:“在西泠印社百年史中,张鲁庵捐献印谱与古印,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为西泠印社的社藏作了奠基式贡献,有不少是极珍贵的孤本绝本;而印谱数量如此之多,又堪称是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可以说,在近现代以来的百年内,张鲁庵的印谱收藏称得上是独一无二,足以作为镇馆之宝。”

  作为张鲁庵的后裔,吴大成先生现已袭用外公的“望云草堂”斋号,因有纪念和继承之意义,篆刻书法名宿高式熊先生闻讯,已答应为他题写此额。

  晓笛 丹青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