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调研荆州古城古都遗址保护工作

  4月20日至21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调研组赴湖北荆州调研古城古都遗址保护工作。联合调研组考察了熊家冢墓地、荆州城墙、荆州博物馆等,并召开了全国政协古城古都遗址保护调研座谈会。
  
  联合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王国卿,联合调研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铁,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航总局原副局长杨国庆,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警卫局原局长董福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建委原主任施宗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等出席会议。湖北省副省长张通,省政协副秘书长黄立国,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邹成贵,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荆州市领导应代明、李建明、易法新、雷中喜、朱惠民、周建国、林红,市政府秘书长王守卫,市政协秘书长谢玉斌,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卫平等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市长李建明分别汇报了荆州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
  
  王国卿在发言中说,一直以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他指出,要统筹协调大遗址保护和各种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好人类的共同遗产;要继续探索文物保护的先进经验,真正让“荆州经验”引领全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遗址保护要整体规划、高起点规划,突出重点和自身特色,逐步实施。他表示,全国政协将继续关注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尽最大努力支持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
  
  单霁翔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全国政协,特别是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多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他说,荆州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市,获得多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殊荣;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文化气魄,坚守文化理想,不断开拓创新,为守护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努力,保护了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欣赏;荆州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地标,成为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一个典型范例,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荆州片区是我国大遗址保护五大片区中文化遗产内涵最丰富、遗产形式最多样、文化类型最独特的一个大遗址片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的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大遗址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力财力投入,还是组织机构设立,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单霁翔指出,大遗址保护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力度最大、惠及民生最广泛的一项创新性工程。近年来,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协作,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下,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文物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大遗址保护利用之路。其中考古遗址公园理念,是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处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大型考古遗址保护途径,是在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利于确立科学保护理念,有利于揭示文化遗产价值,有利于实现遗址整体保护,有利于推动考古学科发展,有利于普及公共考古知识,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创新保护展示理念,有利于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有利于形成优美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改善民众现实生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
  
  单霁翔希望湖北省政府大力支持,加强多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大遗址荆州片区建设,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发展好祖国的文化遗产;希望荆州以2011年中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召开为契机,以荆州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推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让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王生铁满怀着对荆州的深厚感情,历数荆州的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指出,要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有计划地开发,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要对文物保护给予政策倾斜;要长期规划、全面规划,把规划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要加快发展,动员群众共同参与文物保护,有计划地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张通说,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荆州文化遗址保护工作。荆州的大遗址是国家的大遗址,荆州要在文保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在全国政协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创新工作,力争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成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据了解,这是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调研组第二次来荆州调研古城古都遗址保护情况。建立荆州古城古都遗址保护试验区,是将古城古都遗址保护与荆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于促进荆州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