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抗美援朝总会志愿卫生工作队队员佩带的胸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胸章" 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在近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保存有许多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在内的军人及其相关职业工作者的胸章,其中有一种并不被当代人熟识,但却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胸章,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志愿卫生工作队"胸章。其标准规格是长8.2厘米,宽5厘米,粗布制作,中间印有长方形框,内写:"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衛生工作委員會志願衛生工作隊"繁体字样。反面印有部别、职别、姓名、性别、年龄、颁发时间等需填写的项目 (军博收藏的这枚胸章是上海队总队长毛文贤的胸章,当时他才38岁。胸章颁发时间为1951年9月15日)。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部队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各部队在经过几次战役后,暴露出单纯依靠自身卫生员已无法满足需要的弱点。为此,国内一些地方单位的卫生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志愿工作队,奔赴前线,救死扶伤。1951年2月8日,为使各地志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务工作的人员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即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医疗队的通知"。该通知对志愿卫生工作队的宗旨、组织、医疗水平、与原单位关系、服务时间、药品供应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制做了规范性的志愿卫生工作队的"队号"、"旗帜"及"胸章"。自此,一批批高举着"队旗",佩带着"胸章"的志愿卫生工作队员们不断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正是这一枚枚胸章的佩带者,怀着对祖国的崇敬之情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毅然投入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以自己的行动缓解了志愿军医务工作者紧张的局面,抢救了无数志愿军官兵和朝鲜群众的生命,减轻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兵和朝鲜群众的伤痛。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