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艺术:东西文明的糅合剂

  “海归”艺术:东西文明的糅合剂


  文肖歌


  “海归”是近年来国内对留洋归国的学子们的简称。从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历史进程中,“海归”们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海归”的影响力也波及到了艺术领域。翻开近代美术史,发现具有近代意义的美术开拓者大都具有留学背景,如李铁夫、冯钢百、李叔同、林风眠、高剑父等,他们或东渡日本,或求学于欧洲,又或学艺于美国。中国的近代美术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成形与发展。而对于当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海归”们的意义更是举足轻重的。


  作为一名在海外学习、生活了十三年的“海归”者,对于“海归”的理解,我有着直接与真切的体验。通常,国内艺术家对于中国文化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本土文化的不自觉,会在出国后得以纠正:由西看东会看得更为清楚和深刻。“出国对我而言是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是用别人的文化系统来反思自己的文化系统。”


  近年来,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不断回到祖国,形成了一股潮流,他们走出去,引进来,以全球化的视野丰富着国内的艺术创作。他们往往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包容的文化胸襟,以及多元性的创作语法,而他们的创作视角和焦点也有异于本土艺术家的创作。


  这次展览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更趋于开放性和多元化。我们将会看到六零、七零、乃至八零后几代不同时期出国的艺术家们近几年来的全新艺术创作和“海归”体验。展览不仅向大众呈现出当下“海归”艺术家的真实状态,也是对当下中国多重文化混杂、相揉、并行发展状态的最贴切地体现。相信“体外的心脏——海外中国艺术家联展”必将为观者们带来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由此引发的很多问题的深思必将对今后中国当道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文明的糅合也将有所裨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