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前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内陈列着一份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公用笺"上用蓝色钢笔水书写的《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歌曲,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手稿。看到这份珍贵的手稿,不仅使我们联想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鼓舞过多少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浴血杀敌;它激励过多少人民群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之中。那么,这首战歌是怎样诞生的?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组建后,各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教育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明确支援朝鲜就是保家卫国的正义行动,从而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通过教育,广大指战员纷纷宣誓要援助朝鲜兄弟,保卫祖国安全。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家乡"和"打败美国野心狼"等豪言壮语。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被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写了一首出征诗,第二天他把诗抄在黑板上,并在团、师的誓师大会上宣读。这首诗是这样的: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正在集结准备出征的部队中采访,他发现了这首在战士中广为传颂的诗,觉得诗写得好,充满战斗气氛,就抄录下来。随后,他对诗的个别句子作了修改,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示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把"美国野心狼"改为"美帝野心狼",以增强力度。他把修改后的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一文的开头部分。

1950年11月26日,作曲家周巍峙到田汉同志处,听取"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汇报(当时田汉是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周巍峙是副局长)。当周巍峙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时,看到头版刊登有《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谈话》一文,文章开头引用了一首诗(即麻扶摇写的、经陈伯坚修改后引用在文中的那首诗)。周巍峙读后,被诗的豪迈气概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激发起创作热情,便马上进行了谱曲,半小时即谱写完,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并在手稿下面注明"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处。在听会时写成"。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歌曲,由于当时不知道词的作者,发表时仅写了周巍峙曲。后来,经过各方调查,才找到歌词的作者--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再一次发表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歌很快就唱遍全军,传遍全国,响彻在朝鲜战场,响彻在祖国大地,激励着志愿军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鼓舞着全国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虽然逝去近50年,我们望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份珍贵的手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铿锵、有力的歌词,那雄壮、激昂的旋律,使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鏖战在三千里江山的英雄气概,使人仿佛又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那艰难困苦的岁月……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