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晋冀鲁豫第4纵队自制的炸药发射筒--“飞雷炮”

解放战争时期,在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里,有一种武器没有正式列编,但却在战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是飞雷炮。
飞雷炮最初叫"飞送炸药",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土制炸药包。它是用火药推送出去的一个6~8千克重的炸药包,只要在它落点半径5米内,一切生命体或工事都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它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进而用以攻城,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1947年晋南战役之后研究发明的成果,该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对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聂佩璋,山西太谷县人,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曾就读于沈阳讲武堂,在东北军铁甲部队任过大队长,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调入太岳1分区后,他为部队和民兵培训爆破能手,同时还研制石雷,炸毁日军汽车多辆。
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决1旅工兵连连长。这是一支新组建的连队,其工兵技术也是一张白纸。年近40岁的老连长聂佩璋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摸爬滚打地边讲边示范,不久即带出一批工兵技术骨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常在敌人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伤亡很大,而且伤亡的又都是技术骨干。仗是打赢了,可工兵付出的代价却太大了。聂佩璋心里清楚,打仗的日子还长着呢,这样下去还不知有多少同志要献出宝贵的生命。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城门、铁丝网上呢?由此,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
他反复琢磨了很久,仍没有结果。何不让大家动动脑筋?
"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炸药送出去呢?""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对呀,聂佩璋的思想开窍了。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聂佩璋带领技术人员开始了飞雷的研制工作。他们上山点火、下山看结果,反反复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终于使炸药包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可聂佩璋心里并不轻松,他想,炸药包是飞送成功了,但两个小时挖一个土筒,却只能抛送一次,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必须要搞一个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
聂佩璋经过深思熟虑后,从老乡家里买来汽油筒和枣木板,叮叮当当地敲起来了。两天后,一个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抛射筒"制造出来,并试射成功。因为抛射炸药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它又是用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
此后,他们又不断改进技术,以求发挥飞雷的最大威力。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他们用抛射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用抛射筒抛射几十斤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又称天女散花)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并先后普及到各部队。
飞雷炮参加过多次攻城任务,但大显神威的还是在淮海战役中。双堆集围歼战是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黄维兵团进攻失利,改为防御,小视我军炮火不强,无奈他何。但他不曾料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挨我一个重型炸药包就毁成一片废墟;其密集的兵力防御,更不堪"天女散花"的一击。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说"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
飞雷炮以其显赫的战绩,为聂佩璋和工兵连赢得了荣誉,也为人民解放军赢得了自豪和骄傲。它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册。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