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香港奇遇

  最近到香港考察海外艺术品市场现状,与大家行前所预期的一样,当下海外市场也是一片红火,拍卖行情一波比一波热。市场好当然令人高兴,但一看到现在几乎每家拍卖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赝品坑人现象,心头那种滋味不言而喻。这次的香港行让我对当下艺术品火热收藏和投资表象背后的担忧再次加深了一层。


  那天,我和几位藏友在香港展览中心边看边评论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预展上的拍品,旁边一位来自北京的藏友认出了我,请我帮他鉴别一件2552号拍品——署名为潘天寿《溪旁幽居》画作的真假(见图1)。在仔细端详该作笔墨造型状态之后,我非常认真地告知那位藏友:“那是件赝品。”随后,逐一向其解释了该作的种种漏洞。


  或许是过于激动,这番话语周边不少人听到了,并引起了围观。围观人群中有几个人并不认同我的看法,其中还有人激动地指责我的言论,在他们看来佳士得这样全球知名的拍卖公司是最讲诚信和信誉的,拍卖品中又怎会参假呢——其言下之意自是说我的判断不是错误就是不负责任。面对当时的情景与环境,我只能叹息,争论并无意义。


  然而,当天下午最富戏剧性的一幕让这件事有了奇迹般的印证。心情郁闷的我从拍卖预展展厅——香港展览中心坐渡船前往维多利亚港正对岸的香港艺术馆去参观其馆藏书画与瓷器藏品。几乎就在我一走进展览厅的那一刻,我就看到了上述图1的母本图2了。那一刻真的让我非常意外,也让我百感交集。区区几里地,就在眼皮底下,如果收藏者多多了解,甚至是多多走动,就不会有这样的做冤大头的窝囊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叫“纸包不住火”,也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含义。


  站立在图2这幅画前,当时我最想做的事并不是“看”,而是要对全国的收藏爱好者“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如果收藏爱好者不懂鉴定,至少懂“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道理吧。来看看这两件作品之间的巨大差距及它们是克隆与被克隆的属性吧,相信朋友们现在能尽快明白过来,用心去收藏。


  (作者系书画鉴赏、收藏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