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黑山阻击战中群众给解放军送饭用的铁水桶

1964年8月,辽沈战役纪念馆将其从辽宁黑山县张家屯农民张春生处征集的一只铁水桶,送交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这只高36.5厘米,直径28厘米,桶口已变形的普通铁水桶,布满了百多个弹孔。它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群众在黑山阻击战期间支援解放军前线时使用的。
黑山阻击战是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黑山、大虎山地区进行的一次坚守防御作战。黑山、大虎山位于辽河与医巫闾山山脉之间的走廊地带,是由沈阳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黑山、大虎山像两扇铁门,开则南北畅通,关则人车堵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蒋介石强令由东北"剿总"主力编成的"西进兵团"(又称廖耀湘兵团)从彰武、新立屯地区南进,企图夺取黑山、大虎山,以便重占锦州,打通北宁路。为阻止廖耀湘兵团西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和第1纵队1个师及内蒙军区骑兵第1师在黑山、大虎山地区组织坚守防御。时逢严冬初至,寒风凛冽,坚守阵地的解放军官兵因运输线被切断,还只穿着一身单衣,吃饭也没有保证。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1948年10月下旬,廖耀湘率领最精锐的机械化主力部队,像乌云一样黑压压地向黑山扑来。国民党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坚守阵地的解放军五倍,而且武器装备对比悬殊很大。10月24日这天,国民党军以5个师的兵力、出动200余架次飞机,动用200余门大炮,向解放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位于黑山城东北的高家屯"101"高地,是敌人进攻的重点。廖耀湘亲自指挥部队不停地用重炮轰击,"101"高地上浓烟遮天蔽日。尔后,廖耀湘又利用金圆券引诱士兵组成"敢死队"、"效忠党国先锋队",后面再加上"督战队",反复向解放军阵地发动进攻。坚守阵地的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与敌人浴血奋战,阵地几次失而复得,最终在其他部队的支援下,歼敌8 000余人,胜利完成了阻止廖兵团西进的任务。
黑山阻击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援的结果。在黑山阻击战紧张激烈的战斗过程中,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枪林弹雨,修路筑桥,给坚守阵地的解放军指战员送衣、送饭、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只铁水桶,就是当时群众支援前线时曾经使用过的。乡亲们就是用这样的铁水桶,每天背着它,爬山涉水10多里,将饭(或水)送到战火纷飞的阵地,鼓励指战员们吃饱饭,打胜仗。正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给了解放军指战员无穷的杀敌勇气。这只铁水桶上的累累弹痕,是国民党军的"杰作"。有一天,一位老乡送完饭后把水桶放在院子里,不料遭到了敌机的疯狂扫射,水桶的壁上被击穿了百余个弹孔。这只普通的铁水桶也因此成为黑山阻击战中东北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的历史见证。它深深地体现了东北人民与解放军深厚的鱼水之情。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