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该由谁来出资维护?

  近日,由八位企业家发起的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家国家级博物馆基金会,启动资金1600万元,将用于支持一系列交流和展览项目,并长期资助和奖励故宫学研究。


  一般而言,几乎大部分国家的公共博物馆日常运行、维护与收藏费用主要来自国家拨款、社会捐赠和各类基金会,这也包括文物古迹、自然公园等在内。他们大部分属免费开放,并不需要门票筹资。


  在中国,除了近两年要求部分政府建设的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外,大部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古迹、寺庙以及自然公园仍然收取相对国民收入较贵的门票。他们的所有费用来自门票收入而非财政补贴,社会捐赠、各类基金更是少见。


  以故宫为例,维修与日常费用名义上是财政拨款,在成立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之前,除了接受过文物等实物捐赠之外,也没有社会资金的捐助。事实上,故宫的资金来源是门票而非拨款。因为以目前50元的门票均价、1000万左右的客流量计算,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超过5亿元,但故宫每年维护费用却少得可怜。


  因为故宫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上缴财政,然后根据年预算拨款。以有据可查的2004年为例,当年门票收入3.5亿元,故宫得到的维修费1亿元、日常支出1.4亿元,这还是因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有关部门决定从2002年到2008年每年支付1亿维修费。也就是说,故宫的门票收入支付了运行这个国家博物院的所有成本后,还要把结余上缴财政。


  当初提高票价的理由是以价格杠杆阻止更多游客涌入,让故宫免于人为破坏,故宫最佳日人流为3万人。但保护古迹可以通过电子票方式设置客流上限,事实上,故宫客流一直超饱和状态,最高可达15万人。自2002年到2009年间,游客增加了33%。显然,票价不是保护故宫的杠杆,而是提高收入的关键。还有一种支持故宫售票的理由,即以门票收入收购更多文物。其实,2002年中国才成立国家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而故宫每年得到的不过1000万元,远远少于他被拿走的门票收入。


  事实上,故宫目前向公众开放的面积只有30%左右,同样,在超过150万件的文物中,公开的不过1万件,不到1%。其余没有开放的地方或年久失修,或被占用,而大部分藏品并不公开意味着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地位有名无实。故宫是以古代宫殿与博物馆结合而存在,游客支付高票价只是远观建筑而已,这浪费了珍贵的文物资源,让国民得不到人文熏陶。而年久失修与无力公开藏品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经费,这与提高门票价格保护文物的说法是矛盾的。


  显而易见,故宫真正的文物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和保护,而是最大化的挖掘了其商业价值。中国应该检讨所有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古迹、自然公园、博物馆的高票价政策,真正回归到其公共特性,由政府拨款,鼓励社会捐赠与各类基金会。景区过度商业化会鼓励逐利性的政府减少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这恰恰对文物古迹与自然的保护非常不利,因为激励了政府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并缺乏维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