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能不能为街头画家开辟专场?

  邝飚(著名漫画家)


  一个草根艺术家理应有他的生存空间。广州能不能赶世界文化潮流,为街头画家开辟专场?


  广州最近出台规划纲要,立志要在未来十年把广州建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在这样一个宏图伟志之下,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朋友——— 草根画家陈海林。


  海林在年初不幸罹病去世,年仅43岁。生前他是一名街头画家,常年在珠江边上以摆摊帮人画画谋生,一幅画像收费为5至20元。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是南方都市报早茶版早期的专栏作者。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百姓疾苦、官场腐败等内容为主。贫病交加的海林曾顽强地活着,默默地为这个城市素描、纳税,是广州小人物的代表。一个画夹、一辆破单车是他的全部家当,昼伏夜出,上街摆摊,尽管生存条件恶劣,但他依然热爱生活,是一名富有正义感的街头艺术家。不偷不抢,全凭手艺糊口,为什么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却将他们列为“影响市容”的人群而不断驱赶?


  令人尴尬的是,海林辗转记录他摆摊生涯的博客一度令他走红,城管的驱赶却是他的博客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海林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痴狂对绘画付出了所有的爱,我认为他就是中国的凡高。但作为街头艺术家,在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里,他就像尘埃一样微不足道。他的英年早逝留给我无限感慨。一个草根艺术家理应有他的生存空间,像他这样的浪迹广州街头讨生活的画家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机会进入美术馆的展览大厅,不能登上高雅的殿堂,他们只能把大街当成艺术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假如海林生活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他完全可以不受干扰,专心给顾客画肖像,街头画家被认为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纽约的时报广场也有一群以画人物肖像为主的街头艺术家,吸引了诸多游客驻足围观,画家与游客的互动,与时报广场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浑然一体。


  广州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就不得不以欧洲文化大都市为参照。在巴黎、伦敦、柏林、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街头肖像市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日趋活跃,也为官方和游客接受和追捧,肖像画市场云集了各国画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广州能不能赶世界文化潮流,为街头画家开辟专场?这样既是尊重这些底层的艺术工作者的生存空间,也能为城市跨入世界历史文明名城贴上一道可贵的标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