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秦皇岛市,以国家投资2亿元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为龙头,市里投资30多亿元的山海关古城恢复工程,使山海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在唐山市,把现代工业文明和抗震文化有机结合,以国家支持建设的开滦煤矿、唐山抗震救灾纪念馆为龙头,投资1000多亿元把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打造老唐山风情街、运河文化一条街等文化旅游街区建设,力求使文化产业由支持产业变成支撑产业;
  在石家庄市,以红色革命摇篮西柏坡国家机关旧址恢复为龙头,实施了投资千亿元的大西柏坡红色文化发祥地建设,使西柏坡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最佳旅游地。
  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对记者说:“河北大规模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全省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的最佳场所,以此强力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河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3000多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9座,文物藏品90多万件,文物存量居全国前列。
  怎样有效保护好代表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历史成果并使之更好地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河北省委、省政府认为,用好用活全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发掘整理是最关键的一步。出于这样的认识,全省坚持“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文物普查和文物考古工作,使得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均取得重大收获。
  在采访中,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对记者说,文物考古工作是一项既艰苦细致,又只争朝夕的工作,比如2006开始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任务非常紧迫,省里投入8000余万元资金,并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全国18家考古研究机构,共完成了83处文物遗存点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433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2万平方米,新的发掘发现对填补我国考古学文化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全省直接投入资金达到24.43亿元,重点实施了文物保护维修、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通过文物保护也带动文化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
  河北省副省长孙士彬说:“发现和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不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难。对于一个区域或者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其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文物部门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思考、去行动。在坚持有效保护文物本体的基础上,将文物工作与改善周边环境相结合,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与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的石家庄市,仅平山一县就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达240多处。全市以西柏坡纪念馆为龙头,制定了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相继复原建设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陈列馆、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曹火星纪念馆、平山革命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框架。从去年开始,石家庄又进一步加快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建设,将34处革命旧址确定为修复候选单位。除了革命遗址纪念馆建设,与之相互配套的文化设施全面起步,计划实施红色旅游集群、西柏坡路网等旅游相关项目91个,预计总投资500多亿元,到2015年完成所有项目,把大西柏坡区域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大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力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世界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国,无一例外是休闲旅游大国。
  有关人士考证,发展休闲旅游,人文景观无论从构成旅游热点,还是从保持持续强劲吸引力来讲,自然景观都是无法与其比拟和抗衡的。随着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的主体,而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就是寻觅历史遗产踪迹。不仅如此,以旅游业带动的相关服务业以及地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系统总结出突出河北特色的5大文化脉系:红色太行文化、壮美长城文化、诚义燕赵文化、神韵京畿文化、弄潮渤海文化,力求形成合力系统开发,形成享誉世界的文化产业品牌。比如在红色太行文化开发利用中,先后争取国家财政资金上百亿元投入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门先后建成了石家庄至西柏坡、保定至阜平及狼牙山等一批红色景区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干道,大大改善了通往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环境,并于2008年、2009年先后分两批免费开放46座博物馆、纪念馆。三年来,免费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进入“十一五”以来,河北省接待红色旅游游客总量达1.3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7.4%,旅游综合收入达208亿元,年均增长13.2%。
  在神韵京畿文化脉系开发利用中,河北紧紧抓住承德皇家园林、唐山遵化、保定易县皇家陵寝、张承地区坝上皇家猎场等特色,实施系统开发。承德市把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争取国家投资6亿元进行文化遗产本体修缮,同时全市新建续建休闲旅游项目75个,总投资507亿元,使在承德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去年共接待中外游客达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5.6万人次,创汇7000万美元。
  作为沿海工业城市的唐山市,将诚义燕赵文化和弄潮渤海文化有机结合,在延续工业文化根脉、突出地域文化传承上下功夫,自2007年以来,相继建设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滦州古城等7大文化产业项目园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文化产业项目132项,总投资达402亿元,构建了以工业文化、地震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生态海洋文化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唐山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国家级矿山公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由“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3大园区和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串连的“龙号机车游览线”组成,将“绿色矿山、文化公园、旅游地产”统一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一个文化、商业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该项目先后荣获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博物馆10大精品陈列最佳综合效益奖、中国十佳工业旅游景区、唐山市科学发展模式示范点等称号。在“十二五”期间,唐山又规划了文化产业项目1000个,总投资在600亿元以上,这将对发挥和放大文化遗产功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27%。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表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了加速期,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全省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GDP5%以上,使之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经济日报 记者 雷汉发 宋美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