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跌部奏起红色旅游交响曲

在迭部县旅游交通图上,有两种独特的标志——红旗和绿树。红旗所标注的是红军当年留下的一个个红色足印: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泽东故居、崔谷仓放粮遗址、腊子口战役遗址;绿树所标注的是森林和景点:扎尕那草原风景区、虎头山雪峰、南山森林公园……

红土地,绿家园。红色和绿色,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的迭部县交响协奏,汇成发展的魅力乐章。

“那两棵白杨树下就是当年红军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的地方。”3月17日,在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达拉乡政府文书指着达拉河对面的田野说。

两棵上百年的白杨树枝杈直指蓝天,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对接。

群山环抱的高吉村林木繁茂,经幡飘舞,古老的水磨,藏式踏板房,新建的蓝顶彩钢砖木房,构成一幅风情浓郁的藏乡画卷。今天,这个秀丽的藏族山寨正演绎着“红”与“绿”的故事。

沿达拉河边的山坡上,昔日种植青稞的700多亩农田已退耕还林,一株株小松树长势正好,为高吉村添上新景。

就在离俄界会议会址——一个藏式小木楼不远处,一座新建的高大美观的藏式木楼矗立。新楼是由高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道吉投资兴建的,目前已投资170多万元,正在进行装修。30岁的才旺道吉跑过车,搞过工程,他告诉记者,要用新楼建立“俄界农家接待站”,利用高吉村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做起旅游业,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懂经营的才旺道吉正在注册成立俄界旅游开发公司。

“我们还要挖掘更多的红色资源,把高吉村建成红军村。”才旺道吉信心十足地说。

迭部是红色的。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两次途经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攻打了天险腊子口。迭部人民为红军开仓放粮、修复栈道、医治伤员,迭部成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迭部也是绿色的。境内青山绵延,林海茫茫,是我省的主要天然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向国家提供价值100多亿元的木材,全县财政收入的95%和农牧民收入的80%以上一度都来自林业。

1998年10月,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迭部单一的林业经济解体。面对困境和阵痛,在重新审视县情后,迭部立足光辉的红色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提出“希望在水,特色在农,潜力在游”,逐步确立“举特色旗,打绿色牌,建生态县”的发展思路。

迭部经济发展来了一个急转弯,水电、旅游、山野珍品和藏中药材等产业成为新选择。“金山银山比不上绿水青山,千好万好比不上生态良好”成为共识。迭部县全面推介宣传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出台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

在迭部县城的主街道上,悬挂着“弘扬长征精神,促进科学发展”的横幅。

“红军长征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长征是一种精神,长征是一种延续。”迭部县县长仁青东珠说。

2009年8月底,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在红军长征圣地——天险腊子口举办。在红军浴血走过的地方,一个新的“绿色长征”行动启动。《绿色长征宣言》中说: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踏着英雄留下的足迹,吹响“绿色长征”号角,保卫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旅游生态研究基地”、“农业生态研究基地”等在迭部建立。

就在这次论坛上,迭部县郑重提出,努力建设青藏高原东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红色旅游大县。

旺藏乡政府办公楼背后,湍急的白龙江上,一座小木桥静卧,当年红军曾从这座桥上走过。

“国民党军队在藏乡宣传红军是‘红毛鬼’,老人们留下的话说:真正的红军不是这样,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红军走时,连揉好的面团都要留给群众。”3月18日,记者来到旺藏乡采访时,乡党委书记武舟岩说。

旺藏乡群众讲述着一个小故事:一位红军战士向藏族群众借了口锅,但没钱给群众,便把自己穿着的红毛衣脱下留了下来。

在脚下的这片红色土地上,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成为武舟岩和同事们经常思考的课题。武舟岩说:“我们要不怕吃苦,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在红色土地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吃生态饭”是武舟岩的形象说法。曾经是当地养殖当家品种的土山羊如今在旺藏乡销声匿迹,土山羊繁殖快,“打浪山”对生态破坏严重,近两年迭部县通过政府补贴等办法,淘汰土山羊,取而代之的是厥麻猪、土绵羊等品种和圈养、暖棚养殖等养殖方式。“还要逐步引导群众使用沼气、太阳灶、节能灶,利用白龙江沿岸的梯级电站,推进农牧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以电代燃料,促生态环境改善。”武舟岩说。

绿色产业正成为旺藏乡的支柱产业。从毛泽东居住过的茨日那村走出的藏族乡长五十八告诉记者,一名副乡长已带队去天水调运红富士苹果苗木,在去年全乡种植1000亩苹果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发展1500亩,用3至5年的时间,把旺藏乡白龙江沿岸的水浇地全部发展成果园,形成“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

以“红”带“绿”,红绿交相辉映:旺藏乡政府办公楼对面,当年红军住过的旺藏寺将迎来环境改善和提升,以促红色旅游;在腊子口,近几年连续举办腊子口红色旅游艺术节、“绿色长征为中国加油”走进红色圣地腊子口系列活动,对景区新的修建性规划正在实施;在电尕镇更古村,已建成60座日光温室,迭部县首次有了蔬菜日光温室,鲜嫩的蔬菜源源不断上市。

“春天这风真大。”旺藏乡茨日那毛泽东故居院内,房屋主人、茨日那村藏族村民桑洁拉开长征展览室的木格窗,轻抹着窗缝间新落的尘粒说。

一束光线冲了进来,仿佛穿透历史的云烟,红军药箱、红军伞、石磨、锅、土枪等物品呈现眼前,把人带进那征战跋涉的岁月。

走上二楼毛泽东故居内,毛泽东的画像上挂着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一面墙上,挂着桑杰整理并手书的《爷爷的回忆》。

48岁的桑洁告诉记者,当年是自己的爷爷接待毛主席在家里居住。爷爷那时经商,是全村最富的人家。爷爷还从自家粮库里资助粮食和肉食给红军。

1968年爷爷去世,爷爷去世前,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旧居。桑洁精心保护,无论有多困难都没有动过旧居。“那时是自我保护,自我管理。”桑洁说,“再苦再累,我一直要把这房子保存下去,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2001年,桑洁在旧居旁盖起了新房,因为院落空间有限,新房只能盖成采光不佳的东西朝向。

为了管护好旧居,桑洁放弃外出务工,就连山上的7亩农田也荒弃了。从2001年开始,迭部县开始给桑洁家发放管理费,让全家逐渐渡过了难关。2006年,茨日那毛泽东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洁告诉记者,近几年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接待1万多人。桑洁悉心学习有关历史资料,热情接待每一位参观者。

在桑洁的新居内,挂着毛泽东画像,茶几玻璃板下,压着一些参观者留下的名片,他们中的不少人和桑洁成了朋友,经常联系交流,其中包括曾担任毛泽东警卫的红色作家杨庆旺。

桑洁告诉记者,自己花了5万元,在村上买了块地,今年准备把院中的猪圈、牛圈搬过去,改善旧居院内环境。桑洁的女儿在政府部门上班,儿子在外打工,“今年他不出去了,给我帮忙。”桑洁说。

桑洁递给记者一张名片,顶端印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居中是“茨日那毛泽东故居”,而自己的名字两个小字则印在右下角。

和桑洁一样,在达拉乡高吉村的俄界会议会址,67岁的藏族妇女周草精心守护着那间藏式小木楼,自她从父辈手中接过时,如今20多年过去了,但她脖中挂着的钥匙依然明晃晃的。

桑洁、周草……他们的状态不是在走,但他们更像是在走,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走在长征路上。

春风吹暖家园,穿行在迭部的峡谷山野,山坡上,河道旁,断崖边,一簇簇山桃花粲然盛开,那相拥的粉红色花枝令人眩目,渲染着春的浪漫和炽热,燃烧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美好向往和希望。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