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司母戊鼎》改名及《砥柱铭》拍卖争议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青铜器展厅今年三月底将正式开展,其将展出的家喻户晓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青铜器展厅今年3月底将正式开展,其将展出的家喻户晓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消息,教育部正在修改教材。从这一则新流传的文化短波,笔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古玩器物的真伪鉴定、年代认定、名称用途等认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文物古玩考古、考证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有所改变。如前辈鉴定专家认定是真的,后辈鉴定专家可能会认定是假的;如前辈鉴定专家认定是假的,后辈鉴定专家可能会认定是真的。此类案例,可以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

  最特殊的案例是:同样是这样一位文物考古学者如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其在大学求学时代做了一篇博士论文:主题是质疑宋黄庭坚《砥柱铭》是赝品;二十年后的2010年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前夕,他又以一篇“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研究”,推翻了原先自己的研究结论,继而力挺此件《砥柱铭》为真品。结果此拍品标点2010年6月3日在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36亿元的拍卖成交天价,创下了有史以来的中国书画拍卖之世界纪录。

  虽然,网上已晒了买家买下此件亿元拍品付款所扣除的税单,是想应对思辨者对《砥柱铭》可能是假拍或做局的质疑。但是,穷追不舍的质疑勇士们,依然想揭示拍卖真相。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砥柱铭》4.36亿元是真成交,还是做局成交,早晚会水落石出。

  至于《砥柱铭》到底是宋代黄庭坚本人的真品,还是后代摹写的赝品,肯定还会一直争论下去。

  不过笔者还是想说一句古玩收藏拍卖界的内行话:一件文物藏品藏于博物馆,可以有鉴定专家之间的真伪之争。但是,当一件古玩藏品变成商品参与拍卖时,其文物属性已转化为商品属性。作为商品,绝对而言,只有价格之争,而没有必要再进行真伪之争。此时,所有的鉴定专家都只能做旁观者,因为他们再讲“真”,再讲 “假”都没有用。只有那些有资金实力者,才会有最终的发言权、决定权。他们认为是“真的”,就会砸下4.3亿元买下署名为宋黄庭坚的《砥柱铭》。纵然,再过几年、几十年,还有人为此争论不断。但是,只要《砥柱铭》买家不再出手,或者再出手卖掉超过4.3亿元,艺术品拍卖界依然会认定此是真品。

  再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个古玩收藏买卖的潜规则:作为古玩商品,凡卖得出去的都是真品(至少有一个买下者认为是真品);而卖不出去的可能是真品,也可能是赝品。这就是古玩商品真假之奥秘所在。

  所以,文物藏品与古玩商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搞明白了,一路清醒;如搞不清楚,永远只会陷入文物古玩真伪鉴定之陷阱,而不能自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