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单古迹:东堂子胡同里有蔡元培故居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这些新挂牌的市级文保单位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古迹。新名单公布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地理迷去街巷深处寻找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您一起穿越,看看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

东堂子胡同里蔡元培故居

东堂子胡同是东单北大街路东的一条胡同,这条胡同自西向东连通了东单北大街与朝阳门南小街。这条胡同在明代称堂子胡同,清代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将此“堂子胡同”改称“东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称“西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二条,后复称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西口把口有一座十分普通的四合院,院墙上一块白色的标牌,上面写着“蔡元培故居”。在北京蔡元培曾有多处住址,但这处的意义最为重要,这里是蔡元培1917年至1920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租赁的住所,并且蔡元培曾在此地参与策划了“五四运动”,也正是这一理由使这座普通的四合院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躲”在金宝街厉家菜饭店里的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东堂子胡同75号,不过东堂子胡同75号的大门紧锁,如果要参观蔡元培故居,就要从金宝街的厉家菜饭店进入,那一天我去探访蔡元培故居就是走的这条线路。

厉家菜饭店的工作人员听说我是来参观蔡元培故居,非常热情,带着我来到了院内。据资料记载,蔡元培故居是东西各三进四合院的格局,前院有倒座房五间,东南一间为门道,内院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厢房各三间。蔡元培寓居此地时,将五间倒座房作为客厅。据厉家菜饭店工作人员介绍,饭店已根据资料记载恢复故居原貌,并在第三进院落最西侧的两间小屋里复原了蔡元培的起居室和书房。

■现在能看到复原的蔡元培起居室和书房里的老物件,都是从各处淘换来的

透过起居室和书房的玻璃,我看到屋内床上老式的蓝花被褥铺得整整齐齐,在衣架上挂了一件蓝色长衫。临窗是一张古朴的书桌,上面一台老式打字机摆放在一角,键盘上的字母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了。据饭店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摆设都是老物件,虽然不是蔡先生的原物,但都是我们一点点地按照资料从各处淘换来的。”

在起居室和书房的屋外靠墙处,竖立着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雕像。而挨着书房的另一间屋内,开辟有蔡元培生平事迹展。走入展厅,迎面看到的是蔡元培先生像和他在1936年为呼吁国人抗日而写下的“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条幅,一件件展品将人们的思绪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这个小院里发生过的事情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就在邻近北京大学的东堂子胡同租赁了这座小院。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力行改革。特别是1919年,蔡元培还参与策划了“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蔡元培就密切关注着时局。5月2日,他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100余人开会,给他们讲述了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利的情形。蔡元培说,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5月3日,北京政府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准备秘密在和约上签字,国内民众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知道这封密电内容后,立即坐马车赶到东堂子胡同蔡元培先生家,将密电内容如实透露给蔡先生。蔡元培立刻在晚九点,紧急召集了北大学生代表来东堂子胡同开会,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学生。这一夜,这座小院通宵忙碌。

第二天,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东堂子胡同的这个院落,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史家胡同51、53、55号名宅院

在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史家胡同有3处宅院上榜,于是很多人戏称史家胡同是这次评选最大的赢家。史家胡同是东城区非常有名的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京华、官学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后恢复原名。史家胡同宽阔宏敞,胡同内绿树成荫,布局规整,气度不凡。胡同两侧多为深宅大院,随处可见朱漆大门、青砖灰瓦、如意雕窗、石刻照壁,有人说史家胡同堪称老北京四合院的博物馆。游走于胡同之中,人仿佛是穿越于现实与历史中。不仅如此,史家胡同里还名人辈出,近代中国许多名家学者都与这条胡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史家胡同51号是章士钊旧居

史家胡同51号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在院子深深的门楼里有两扇厚厚的红漆大门,这里就是章士钊的故居,前外交部长乔冠华与章士钊之女章含之结婚后,也曾居住在这里,章含之的女儿、文化名人洪晃也出生在这座宅院。

章士钊是著名的学者,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教授、广东军政府秘书等职,在社会上颇有威望。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拒绝了国民党要求他到台湾的邀请,毅然留在了大陆,与他的第二夫人和儿子章可、女儿章含之定居北京。起初,章士钊在北京没有住处,他们全家寄居在朱启钤的家中。由于两家人口都比较多,居住甚是拥挤。1959年,周总理看望章士钊,得知章士钊一家一直借住在朱启钤的私宅后院,非常自责。回去后,周总理立即报告了毛主席,并且指示国务院管理局为章士钊找一处四合院住宅。后来,章夫人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

在寻访史家胡同51号的过程中,我有幸走进了这座四合院。推开那扇厚厚的大红门,眼前是一座白白的影壁,院内种植有很多植物,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油然而生。绕过影壁,再穿过一段短短的游廊就到了中院,院子非常宽阔。这是一座大气、庄重的四合院,原来本有前、中、后三个院落,中院是主院,前院和中院之间的南北双朝向的房子是穿堂,东边还有一个偏院。当年章士钊认为,一家人住这么大的一座院子太大了,便将第三进院分了出去。

1960年章士钊一家搬进了史家胡同居住,章含之女士的著作《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书中记录了史家胡同51号和发生在这所大宅院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章含之的书中对当年的51号院是这样描写的:“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荫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覆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当我跨进这四合院的门槛,不论那时我是喜悦还是沮丧,这芳香都会使我感到家的温馨。”章含之随父亲章士钊搬到史家胡同51号那一年25岁。

13年后,章含之与乔冠华的爱情也发生在这座宅院中。乔冠华是外交舞台上的明星,也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赫赫功臣。那是1973年5月,章含之和乔冠华正在恋爱,他们就在51号的传达室里一杯清茶,促膝长谈,相互间超越年龄的差距、官职的悬殊,感情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1973年,乔冠华与章含之结婚,他放弃了装饰一新的史家胡同55号的住宅,搬到51号和章含之一起开始了甜蜜的生活。

史家胡同51号不是一座普通的院落,它伴随了章士钊晚年的生活,伴随了章含之与乔冠华甜蜜的生活,这是一座承载着回忆的四合院。

■“女、子便是好”的史家胡同53号好园宾馆

53号与51号毗邻,这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四合院。传说清朝末年,赛金花的丈夫洪钧曾住此院,后来又有人说此院曾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也有人说爱国将士张自忠也曾在此居住,还有人说这里也曾是华国锋的住宅,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在此策划了粉碎“四人帮”事宜。在众多的传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家胡同53号,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我找到史家胡同53号,现在是好园宾馆,当我说明来意后,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将我请进了院内,一座精致典雅的四合院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院子分为两进,外院由北房、东西厢房构成。入垂花门为内院,内院正房是前廊后厦,正房与东西厢房由抄手回廊连接。院内庭院古朴雅致,草木扶疏,果木成趣,令人悠然神往。据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53号由全国妇联接管,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同志都曾在此办公。1984年,在53号建起好园宾馆,宾馆门楼上“好园”的名字便是邓颖超的题字,寓意为“女子园”。

■史家胡同55号院

55号在53号之西,是一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据资料记载,55号现已分割为两部分,南半部在史家胡同,门牌号是55号,北半部即第三进院,在内务部街,门牌号是44号。很多人传说史家胡同55号曾是中共元老李维汉故居。

现在的55号,每日里大门紧锁,很少有人能够进得此院。从外景看,55号坐北朝南,有着很气派的金柱大门,门口有一对抱鼓石,大门上带铜环,露出院外的屋顶,可见是硬山合瓦清水脊。从这些建筑的规制中,不难想象当年住在55号里的人物一定不一般。据我查找到的史家胡同55号的资料记载:宅院大门里有影壁,上面刻有清代和亲王题诗,左联为:红珠斗帐樱桃熟,右联为:金尾屏风孔雀闲。中间为一首诗:“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能邪暑,功因养正宣,顾立将亿兆,同此世昌延。和亲王书。”院内倒座房十间,对面为一垂花门,带抄手廊,正房五间,合瓦硬山清水脊,左右各两间耳房,内为花砖地,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均带两间耳房。第三进院(在内务部街44号)带转角廊,正房三间,前带半圆形月台,正房顶为硬山合瓦清水脊,东西厢房各三间,北端带一耳房,厢房顶与正房同,各房均带排山沟滴。资料中记载的如此精致的四合院却不得见,有些遗憾。据说现在55号是外交部宿舍,想来能够住在里面的人一定是非常幸福。

小报房胡同在崇文门内大街东侧,北京火车站西侧。胡同东起南八宝胡同,西至崇文门内大街,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短胡同。清代属正蓝旗,乾隆时称报房胡同,光绪时称小报房胡同,民国后沿称。从小报房胡同的名字中不难推知,胡同中曾经存在过报房。报房是邮局的俗称,小报房胡同名不虚传,胡同中还真有一座邮局,而且这座邮局的规格非常高,是大清邮政总局。小报房胡同7号即为大清邮政总局旧址。

■小报房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

小报房胡同的西口露在崇文门内大街的街面上,从西口走进去迎面是一座宅院,这座宅院将小报房胡同分为了斜向南和向北的两股岔道。斜向南的岔道里是新搬到胡同里的东交民巷小学和民宅。而斜向北的岔道里都是小报房胡同中的旧居。小报房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在这次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榜上有名,我这次到小报房胡同也是为了寻找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旧址。我本以为有了大清邮政总局旧址具体门牌号,寻找起来一定是不费吹灰之力,谁知我在小报房胡同中转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7号,这是怎么回事?在打听了很多老居民后,我才搞清楚,原来7号现在已经与5号、9号合并成一个大院落,因为新建的院落没有门牌,我自然是找不到了。不过在老居民的指引下,我还是找到了大清邮政总局的位置,它就在小报房胡同西口一进口的地方。

■从1905年至1907年,小报房胡同7号是大清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

据介绍,小报房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是目前北京地区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邮局。我国现代邮政的历史并不长,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随着外国商品传入我国的还有近代外国邮政,最初邮局只是设于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奏请光绪皇帝,要求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的信件,邮政业务归税务司管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上疏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获皇帝谕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总局。

大清邮政总局设立之初,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后迁到崇文门大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小报房胡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中央政府设邮传部,下设邮政局专门负责管理邮政事务,接收全国邮政。1907年大清邮政总局迁到东长安街。

从1905年至1907年,小报房胡同7号是大清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据资料记载,1907年,邮政总局迁往东长安街,小报房胡同的邮局即改为东单牌楼支局。1914年,东单牌楼支局改称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又改称崇内大街邮局,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小报房胡同7号先后为邮局营业处、邮亭、邮政支局和邮电所。1959年,邮电所被撤销,改为民宅。为纪念北京邮政100周年,1996年底北京邮政管理局在小报房胡同7号按“第一邮务支局”的原貌进行修复,建立北京邮政博物馆,于1997年2月对社会开放,后又被关闭。

■居民记忆中的老邮局

据居住在小报房胡同的老居民回忆,当年在小报房胡同西口立有一座邮局的牌楼,上书“大清邮政分局”,邮局的主要建筑是一排五开间平房,营业大门设于平房西侧北端,东侧有很小的内院,营业柜台后有东门通入后院。小报房胡同7号成立北京邮政博物馆后,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老居民还说,博物馆内还建有一个邮政支局,可经办信函、包裹、报刊和集邮等业务。后来北京邮政博物馆停办后,邮局还继续营业。前几年邮局也停办了,他还特意到邮局盖了停办当日的纪念戳留作纪念。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