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交易份额在博览会完成 艺博会成市场晴雨表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也从2009年低迷时期再次进入火热期,中国取代英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而艺术品的销售份额中平均有30%的交易行为是在艺术博览会上完成。从1967年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创办开始,艺术博览会的历史还不到50年,开始只分布在欧美大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芝加哥等。到20世纪末,这种活动已布满了全球。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发展也在短短的十年来遍地开花,从早期单一租赁给画廊的展位,到现在联姻商业、慈善、时尚、教育、学术论坛、科技等的多方位链接平台。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作为内地两家主要的博览会每年的盛大开幕,也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晴雨表”。CIGE创办于2004年,作为中国最早开办的画廊博览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2008年之前CIGE成交额与参展画廊数量一路走高,高峰期成交额高达2.8亿元人民币。而从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参展画廊的相对萎缩,成交额也未能公布。但从2010CIGE的公布结果表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2009年调整后全面上扬的态势显著。2010博览会期间,大未来参展艺术家王怀庆、苏笑柏作品全部售罄,新时代画廊所携作品基本售罄,而开展前已被坊间极为看好、长征空间画廊倾力推出的著名女油画家喻红作品《春恋图》在预展当日即被藏家收入囊中,云南风景画展作品以及其他各家参展画廊也有不错的销售成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数据来源于: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2009年、2010年成交额未公布)
 

值得欣慰的是“艺术北京”在2009年推出的着眼于经典艺术和传统艺术“经典北京”相对当时低迷的当代艺术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届博览会现场成交额在4000万元左右,一些重要作品,如德加、柯罗、陈逸飞等重量级大师的作品都有很好的成交。其中,来自哈格曼画廊的现实主义大师德加的《站立的女人》,成交价就超过了1000万元。2010第二届的整体成交情况都超过了去年,展会期间的成交额就已经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西欧的经典绘画作品仍然是备受关注和追捧。比如来自上海的“Classic简经典西画沙龙”画廊,就推出了包括柯罗(J. B.C. Corot)、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在内的大师级作品,颇受市场青睐。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10年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家艺术机构参展。相比2009年增加了近一倍,接近于艺术市场较好时期的2007年、2008年。展览作品除了有王怀庆、方力钧、岳敏君等国内大师级艺术作品外,国外画廊也带来了当代艺术大师马克•奎恩(Marc Quinn)、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为期四天的艺术北京2010•当代艺术博览会正值北京的黄金假期,近5万的参观人次让90%以上的画廊都接触到了新的客户、新的艺术资源,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好的成交量。当然人气并不等于购买力,博览会仍要把培养藏家,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推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其他项目的推陈出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数据来源于:“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相对于国内这两大艺术博览会,仅仅举办了三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影响力和地方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之最。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经济中心,汇集了几乎所有大陆富裕的收藏家,再加上艺术品的免税制度、展会较好的服务素质等条件使其远远有利于内地博览会的发展。2008到2009年间,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成功吸引了近50,000名来自亚洲及全球各地的访客入场观赏。香港国际艺术展09(ART HK 09)共有来自24个国家的115家画廊参加,场馆面积更比首届增加了三分之一之多。2010年,参观博览会的人数达到了46,115,比2009年增长了60%。博览会上达明・赫斯特的作品“The Inescapable Truth” (2005),由白立方画廊以175万英镑卖出,张晓刚的作品《绿色长城:夫与妻》(2010)由佩斯北京画廊以100万美元卖出。

今年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艺博会蜂拥而至。优秀的国际竞争者、新的科技与手段总是不断地涌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初印度艺术博览会的崛起,大宗交易频现,初次入市的买家众多。五月将举办的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1第一届台北新艺术博览会,不但聚集22个国家187位当代艺术家的参与,更将惊艳的推出“他们~就是大师”单元。其中已确定展出的有林布兰、夏卡尔、毕加索、米罗、达利等等艺术史上大师作品。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香港艺术博览会也将带着新的项目如期而至,希望将会打开新的局面,带来一场艺术界的饕餮盛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