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书胜于书 非画胜于画(图)
□本报记者 赵晓林
记者在淄博市周村区见到耿学知时,他正埋首画桌之上专心描摹。记者先是惊讶于他的年轻,只有38岁就成为一种独特艺术的传人,确实不容易;再就是惊讶于他笔下的画,画面之独特,内容之令人难以想象,都使记者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记者专程采访耿学知是因为他的绘画作品,一种被称为“锦灰堆”的古老而又差点失传的非主流画种。
“锦灰堆”又名“打翻字纸篓”,起源于元代,盛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濒于失传
“锦灰堆”,这个名字,可能绝大多数人连听说也没听说过。“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等,起源于元代,明代的鼻烟壶上有所表现,盛于清末。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真实地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是具有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翻卷、重叠、撕裂、火烧、污迹和烟熏等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用“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来形容和赞誉其韵味,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锦灰堆”还有个最有趣,也最形象的名字———“打翻字纸篓”。因为此画最初出现时,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之作,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废纸残片散落异地,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从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碑帖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老地契、老照片、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是破烂的样子,活像在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到了清代初期,有人将其发展到陶瓷上,随着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有所发现。后来又经画家移至纸上相互赠送,自我欣赏,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水墨、工笔均要精通,还要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由于绘制难度大,耗时长,能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极少善画者,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濒于失传的境地。
学这个的人少,一是需要创作者掌握的技能多,二是要有耐心能吃苦,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采访耿学知时,他正在应有关方面特别创作一副描绘中国共产党90年革命历程的大幅作品。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党的一大召开,再一直到党的十七大,都有所表现。而表现的载体是省港大罢工的老照片,《新青年》杂志、《共产党宣言》、《新四军》等书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有关香港和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的报纸版面,以及毛泽东题词、“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宣传标语等众多元素组成,可谓将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丰功伟绩浓缩于一纸之上,虽然才只创作完大半,但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耿学知告诉记者,这幅画是应区里有关部门的要求,从正月十五左右开始创作的,一个多月了,才创作了一大半,因为这种“锦灰堆”画起来太费时费力了,而且不能有丝毫败笔,所以用时特别长,估计还要20多天才能全部完成,是自己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上的一份礼物,有关部门也将在相关庆祝活动中进行公开展览。
说起“锦灰堆”,耿学知有很多感触:“现在创作这种画的人太少了,只有我们父子两个人。我父亲耿玉洲是第三代传人,在1994年开始从师第二代传人宋翼青先生,当时宋翼青先生已经80岁了,之前从未收过徒弟或学生,我父亲是唯一一位传人。现在他又传给了我,我算是第四代传人。学这个的人少,一是因为需要创作者掌握的技能多,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许粘贴拼凑;二是要有耐心,要能吃苦,不能急功近利,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真正的‘锦灰堆’。”
为什么一幅画画了1个多月还没完工呢?耿学知说这是“锦灰堆”的特性决定的。画之前要先找素材,查找资料,古籍旧书、古旧报刊、碑帖拓片、地契当票等等,只要是老的纸质品,都是寻找的对象。然后是思考构图,如何将众多形式的纸质品,多种色彩巧妙而和谐地组合搭配在一起,还要有层次感,看上去残而不乱,多而不繁,视觉上要感觉舒服,内容上要透出古典文化的味道。再其后就是创作了,绘制起来也不简单,必须采用熟宣纸、中国画颜料、墨、毛笔和界尺等用具,将叠压、穿透等效果逼真地展现在画幅之中。先要在宣纸上勾画细线稿,再进行各种图案的绘制。“锦灰堆”源自中国传统,有中国画疏密聚散、浓淡干湿的特点,画面纹式细致,画中的文物片断多为实物写生,要求相互映衬、件件逼真,因此又带有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锦灰堆”创作中比较难的是染色,像古籍的黄色,碑帖的黑色和深蓝色,有的地方要染7次,每次都要自然干透后,再进行下一次染色,所以很费时间。而且,在绘制时,需要用到中国画中的水墨、工笔技法,要能书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还有会篆刻,要能绘制古代的很多器物,而且还要将所表现的东西,在残缺中描绘出一种历史沧桑感,所以这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绘画种类,自然也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耿氏父子在坚守这门已经流传800年的独特艺术
“我是2004年开始跟随父亲耿玉洲学习锦灰堆绘画艺术的,到现在也不过7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技术,但还不能说精通,还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现在的目标是先继承好,把前辈的绝活都学到手,然后再考虑创新和发展的问题。现在我已经画了几幅六尺整张的,像现在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就是,以前很少有人创作这么大尺幅的,这和这个画种的特点有关,画的尺幅越小,要表现所画物品的精致,就越有古雅气,但我想还是要画一些大尺幅的,能表现更多的主题。我父亲也曾经画过一幅大的,长12米,画了3个多月,可能是现知‘锦灰堆’里最大的一幅。我只是画过几幅六尺整张的,感觉非常劳心、劳力、劳时,一个多月才能画一幅,根本没有产量,所以也就很难有太大的突破。”
记者询问为什么不收学生呢?耿学知略带苦笑说,不是不想带学生,曾经有人拜他父亲为师,也曾有人找他想学习这门技法,但坚持了两三个月后都打了退堂鼓,一是技法难以掌握,自身学养不够;二是创作太费时间,根本无法靠这个养家糊口。所以,到现在还只有他们父子两个人在坚守这门已经流传了800年的独特艺术。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锦灰堆”,人们也难以见到“锦灰堆”的作品呢?耿学知对记者说,“锦灰堆”自从出现之日起,就是一种小众化的文人雅玩,一直没有那种繁盛的态势。在清末民初的兴盛,某种程度上说是市场需求使然。清末和民国时期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文人雅士所称的“锦灰堆”变作了老百姓心目中求福的“百碎图”。“八破图”中的“八”字是虚词,含有多、富、发等意思。“破”明指残破的字画书笺,但隐喻了“破家值万贯”、“岁破吉生”的意思;“碎”又与“岁”同音,有长久持续等吉祥寓意。因此当时百姓愿意请有文化的人画一张《百碎图》,以求长命百岁。据了解,有学者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可以说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时代危机之中,崇古怀旧的情绪和追求“残缺美”的审美理念在民间颇为盛行。“毁烬残篇底蕴深,赢秦残酷不堪陈,当时古迹今难见,以此聊表旧精神”的“锦灰堆”的流行也就很自然了。
记者欣赏了耿学知几幅作品,残破的古籍、碑帖、扇面、报纸、契约等,散发出一种渗透于宣纸深处的古意,看上去好像杂乱无章,但仔细欣赏,却能于疏密、重叠中看出一种有机的搭配,一种将多种中国文化载体融于一炉的巧妙思维。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通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这首诗文描写的就是“锦灰堆”,道出了“锦灰堆”的特点,也讲出了绘制的不易,其实也显示出了耿学知父子所创作的“锦灰堆”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采访临近结束时,耿学知告诉记者,他已经申报了周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要批下来了,这对于“锦灰堆”的创作和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下一步的创作方面,他也有一些想法,要在原本无主题的“锦灰堆”创作中加入主题,要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地方文化,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呈现出一种新面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