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八十回眸”创作大展在京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开幕式


  相关链接:


  刘国松的艺术成就与历程


  刘国松:水墨画现代发展的里程碑


  虹子:随感三则:关于刘国松


  苏立文:刘国松的艺术


  郭乐知:妙若自然—刘国松的艺术


  造化弄人,我弄造化——论刘国松的玄学山水


  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八十回眸”创作大展21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画家自1949年至2011年间创作的150余件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其从艺以来的创作全貌。展览共分四个部分:气——气势磅礴刘国松、空——无垠太空画我心、境——山云有我西藏行、美——波光耀影九寨中,其中包括“太空画”、“西藏系列”、“九寨沟系列”等多个系列创作的代表作,是刘国松所提倡的“中国画的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的全面展示,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历程中,完整呈现刘国松传奇的八十载艺术人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迪安馆长为刘国松颁发捐赠证书


  刘国松还精选出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冰川的叹息》、《雪网山痕皆自然》、《春波荡漾熊猫海》、《小雪》、《法界(三联屏)》、《宇宙即我心之5》、《莲之蜕变》等十件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收藏,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向刘国松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同时表示:“此次捐赠,丰富了中国美术馆对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收藏。”


  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刘国松先生一直在两岸三地、在中西艺术的天地里,不断穿梭、反思与探索,他一生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刘国松先生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983年春节,刘国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在大陆的首次个人画展,此后多次在大陆各地举办个展和巡回展并做多场演讲,他对传统文人画理论的全新阐释,影响了大陆中青年画家,推动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水墨各种风格的涌现。此次展览以两岸对中国画现代化的共同关注和深入探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新平台。 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具有非常的意义,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百年,刘国松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刘国松在中国画现代化道路上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感受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之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刘国松的艺术追求体现着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发明了“刘国松纸”,创造出了拓墨法、水拓法、渍墨法等现代水墨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刘国松风格。他的现代水墨画被称作开创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国松于1949年赴台之时所作的《妈妈您在哪里》,描摹了一位流泪男孩的悲伤与惶恐,表达了思乡之情。策展人朱虹子表示,该画可称作老人年轻时的“自画像”。


  在开幕式上,刘国松从自己创作的第一幅水彩画,讲到如何改变观点,进行中国画的现代化探索。从最初的临摹西画,包括西方绘画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一直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此后,刘国松开始思考,难道自己要一直西方艺术的发展?未来自己的绘画之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呢?经过思考,他决定重回中国画的创作和探索, 1968年底,美国宇宙飞船自月球背面拍摄的地球映像吸引了刘国松,“太空画”以方圆结构和拼贴、拓印、撕纸筋诸方法画月亮、地球、太阳和天体运行。1969年初完成的《地球何许?》就是“太空画”时期的第一件作品,刘国松把它寄到美国参加“主流69”国际美展,旋即获得绘画首奖的荣誉,并被评论家成为“走在时代最尖端的第一位太空画家”。


  刘国松总是在发现美,并用尽一切可行的方式表现美。正是他不断的探索与试验,使他最终用建筑绘图纸,完美表现了九寨沟的仙境。展厅中看到《九寨沟》系列作品,如临其境,波光淋漓,方佛能感觉到微风吹过水面,出现的层层涟漪,阳光下的水面,金光闪闪,令人遐想。在刘国松的笔下,所有的景致都是那么洒脱,鲜活,充满了生命力。


  在现当代美术史上,刘国松是现代水墨画的推动者,是中国画革新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上,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在大陆举办画展的第一位台湾画家,作为曾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回顾展的台湾画家,为两岸文化交流之典范。


  22日,中国美术馆还将举行“刘国松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60多位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将共同探讨两岸中国画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本次画展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将持续到4月3日。


´,´

        部分捐赠作品欣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春波荡漾熊猫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莲之蜕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雪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雪网山痕皆自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宇宙即我心之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