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李克难作品展”亮相上海美术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梦:解读李克难作品


  肉身、精神与救赎——读李克难的人像绘画


  自我救赎——李克难访谈


  上海美术馆于2011年3月20日至3月29日举办“有梦—李克难作品展”。展览由马艳策展,学术主持肖小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克难


  李克难九十年代初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多年的学院教育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而学院教育的背景又使其作品带有一种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李克难的作品中,他将视线凝聚在城市农民工这个特定社会群体上,他通过城市农民工的视点构建了他艺术创作的有效精神基点,这个精神基点除了视觉上呈现为作品外,也是他心理空间的具体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艺术家栖居的世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克难“有梦”系列


  此次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将集中展示李克难2006年以来的油画作品——“有梦”系列,可以说,“有梦”是李克难的人生体验,是莫名的梦赋予了他面对纷繁现实的勇气和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城市农民工这个形象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精神基点的书写构成了画面更完整的解读,当大多数的艺术家正在热衷于视觉上的发现和创造、不断变换风格和创意的时候,李克难则以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身份,思考着普通大众,和城市农民工这样一些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生命意义的问题,他曾说“我希望人们关注的不是我作品的技法、色彩这些层面,我更希望人们能够捕捉到我绘画背后所传递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普世关怀和关照。”换言之,李克难的作品真正超越了视觉化的审美层面进入了心理剖析的潜意识精神层面,个人的内心情绪与社会化的集体潜意识获得了内在的沟通,并且呈现出巨大的张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李克难艺术创作的当代意义就在于,他感悟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仅应该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即形式上对保守的主流艺术的挑战,同时更应在内涵上对当代人生存精神状态的反应。人文关怀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所不能缺憾的,李克难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着对这些社会中的城市农民工的关注,从而揭示出这一被边缘化的群体本有的人性尊严和生命价值。这些作品显示出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力量,足以使每一个有良知的都市人去反省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自己。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