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一周年回顾
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足迹遍布巴山蜀水
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2010年2月,四川博物院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打造的服务“三区一基层”的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四辆箱式大篷车、高端文物复仿制品、馆藏精品文物展板、部分低等级文物真品、电子触摸屏、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家及优秀讲解员组成了这只队伍,向公众展示四川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四川博物院视察工作时指出,流动博物馆这种形式非常好,要让博物馆走进大千世界。
短短一年时间,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足迹已遍布巴蜀大地,总行程5万多公里,接待参观观众达60多万人次。流动博物馆以其流动性强的优势,根据每次展览主题的不同,以机动组合的方式到各地展出,把丰富的展览内容带给广大的基层群众,让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四川博物院创新打造的成建制“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因实现博物馆动态流动而成为了国内首创,以流动车巡展的方式开全国之先河。
鉴定专家为市民们免费鉴定文物
曲高和寡 让珍贵文物走出“象牙塔”
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建立在大中城市。广大基层,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基层群众很难走进博物馆享受人民政府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如何借助文物展示这个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了博物馆事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做到全覆盖,而不能仅仅为发达地区的群众服务。”盛建武介绍说,欧美国家平均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人口数量约为13亿,截至2005年博物馆数量仅为2300个。“四川大部分的山区高原地区都没有博物馆资源;四川博物院虽然年观众流量达到100万人,但全省80%的人口却无法享受到这一资源。”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一大批凝聚巴蜀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各类珍贵文化遗产。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历史文物虽然被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库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被“束之高阁”,不为公众所知。另一方面,偏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却因路途遥远限制无法走进博物馆,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流动博物馆的产生,让藏在“深闺”的历史文物走出了“象牙塔”,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视野,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从满足公众的需求出发,通过与地市州联系,联合展示与利用地方文管所的文物,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认真实践了中央提出的“三贴近”要求。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战国青铜器、一块块古朴粗犷的东汉画像砖、一幅幅精美的清代绵竹年画……曾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如今随着“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出了“深闺”,让身处边远地区的群众不仅有机会亲眼目睹张大千的书画,汉代陶石、青铜器,宋代玉器、金器等珍贵文物,还有文物专家在现场无偿为市民鉴宝,书画家免费为市民泼墨挥毫。“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真正实现了“博物馆从象牙塔走进缤纷的大千世界”,流动博物馆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部队军
创新思路 把博物馆办在百姓家门口
“把博物馆办在百姓家门口”,四川博物院将此作为自己的办馆宗旨,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始终把群众满意与否、社会认可与否作为办馆的检验标准,在践行“三贴近”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思路、开辟新径,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实惠。
作为一个微型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真正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内有等级以下的文物,有文物的复仿制件;有解说词,将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多媒体设备,用清晰的图像把等级文物展示给观众;有触摸屏,让群众随意点击、触摸,与观众互动;有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文物故事的展板;有鉴定人员帮助老百姓鉴定文物、修复文物;还有书法家随车到基层,写春联、送欢乐;更有各类思想道德、历史文化、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等图书,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书难问题••••••“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在押送文物路上是安保人员,在展览现场就是讲解员和场管员,在基层,就是老百姓的服务员。
听说有这样的“流动博物馆”,起初许多市民感到很好奇。在绵阳农村居住的打工仔王强就对“流动博物馆”很有兴趣:“这种博物馆很好,我们那儿许多人一辈子都还没见过博物馆的样子。如果它能开到我们那里去,那能让大家长不少见识,学到很多东西。”
“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走进公共社区、灾区学校、驻川部队,走进远离大城市的县、乡村、工厂、矿山,足迹已遍布巴山蜀水的各个角落,开展展览活动17次,总行程5万多公里,接待参观观众达60多万人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展览,就能了解文博发展,掌握当地历史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共享。从成立至今,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推出的“走进军营”、“走进地震灾区”、“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走进边远山区”、“走进革命老区”、“走进SOS儿童村”等几大系列活动,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流动博物馆展览的内容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做”,展示的手段也尽可能的多样化。如在“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筹建之初,正赶上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带着“精品文物馆藏”展览,流动博物馆深入到地震重灾区都江堰李冰中学和板房社区展出,让刚刚经历了大地震的学生和居民感受到了节日的祥和喜庆及博物馆关怀的浓浓暖意;在川革命根据地老区巴中,带去的是“馆藏绵竹年画展”和“馆藏画像砖展”,经过装框的60多件不同时代的年画和20多块汉代画像砖使老区群众大开眼界,当天就有上万人参观了展览;在部队,为了使展览更贴近官兵们的生活,流动博物馆带去的50件馆藏精品文物中,就有15件战国、西周青铜兵器,15件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20件馆藏工艺美术精品,并以展板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四位川籍之帅,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战斗历程以及“5.12”汶川大地震人民军队抗震救灾的内容,使部队官兵不出营房,就能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古蜀文化;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流动博物馆联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红色记忆”、“名人名枪”展览,30多件革命文物先后到了什邡灾后重建的国人小学,德阳东汽八一中学、德阳孝泉小学展出,使灾区的孩子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在成都SOS儿童村,为了使这个特殊的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流动博物馆专门精选院藏文物精品制成展板,挑选出十二生肖等一批形象生动、孩子们喜爱的院藏工艺品组成专题展览、给孩子们带去了无限欢乐。
一年来,“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汉韵千秋——藏汉代画像砖展”、“藏传佛教展”、“巴蜀铜兵器”、“美雕细刻——藏工美术作品展”、“艰苦历程——红军长征过四川”、“川籍之帅”等十余个展览,以精美的图片、准确的文字、细心的讲解诠释了展览的内容,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感受到代表四川博物院的陈展水准。在选择随展文物方面,也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经过严格筛选后随展览展出。
为配合流动博物馆的活动,除了配备有投影仪、触摸屏、DVD放映机、笔记本电脑外,流动博物馆按照自身特点,自制了反映古蜀文化的PPT光盘,编写了《巴蜀历史画卷》、《带你走进博物馆》、《文物珍品背后的故事》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流动博物馆普及系类丛书。在各地展出的互动活动中,流动博物馆还邀请了省内的著名书画家为群众写春联,请文物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定文物;在为部队官兵展览的同时,还组织工作人员精心排演了表现军民团结的《洗衣歌》及表现新时代女兵飒爽英姿的《女兵走在大街上》等文艺节目,同战士们进行联欢;在抗震救灾中被中央军委命名的“英雄陆航团”,流动博物馆捐赠了著名画家梅凯先生创作的以邱光华机组烈士为国画《英雄无悔》和著名书法家、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峰挥毫的一幅“浩气长存”书法作品,极大的鼓舞了陆航团的飞行员和官兵;在成都某炮兵旅,流动博物馆用画像砖复制品,手把手教战士制做拓片,使官兵们在参观展览之余,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乐趣;在SOS儿童村、地震灾区学校,通过PPT演示、文物拼图游戏和有奖文物知识抢答的形式和孩子们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正是考虑到许多地处边远地区的群众没有办法亲自来到博物馆参观,因此特将院内各个陈列展览微缩化,把四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播到巴山蜀水的各个角落。2010年,“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边远山区、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走进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部队,走进远离大城市的县、乡村、学校、部队、工厂、矿山,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展览,就能了解文博发展,掌握当地历史文化,推动文化资源共享。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极高赞誉。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走进少数民族地区
志存高远 让博物馆打开围墙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馆长盛建武说,建立“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偏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群众很少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难题。“国家提出要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而就目前来说,最现实的办法是让博物馆‘沉’到基层去。”在他看来,“流动博物馆”的意义还在于,“希望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一方面能够带动地市州的文物部门和群众办展参展的积极性,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发现、保护、收集一批基层的传统文化文物,逐步帮助建立起一个门类有别、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基层博物馆体系。”
随着“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活动的长期深入开展,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馆长盛建武感想颇多。在他看来,“流动博物馆”虽然投入和风险都不小,但却“值得把它坚持办下去。”因为,“流动博物馆”与以往送文化下乡、巡展等活动又有所不同。四川博物院在活动的筹备阶段,就将“流动博物馆”作为一个成建制的新部门来运作,它有自己专门的一套班子队伍,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展出设备,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活动常态化,带着形式多样的展览,每个月到地方巡展一次,坚持下去。通过这个活动,逐步帮助基层建立完善自己的博物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多种多样的文物展示互动及丰富的公共活动,可吸引公众以更大的热情体验并欣赏博物馆策展所带来的无穷创意和无限张力。”
2011年,“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还将继续深入“三区一基层”,预计每月外出展览2至3次,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切实体会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活动带来的知识与乐趣。正如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所说,“冷静思考,老老实实地做一些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具体事情。真正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实在基层,落实到群众中,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真正做到把博物馆还给公众,让老百姓无需行万里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的饕餮大餐。(四川博物院 李大跃 张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