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打假:古钱币造假最为普遍
近期,在收藏界出现的一些新闻,如:“收藏界刮起‘造假风’”,“赝品泛滥、收藏品暴利”,“收藏品合谋造假,死灰复燃”等,让藏家们坐立不安。据统计表明,我国目前的收藏爱好者有近7000万人。由于利益驱动,出现的收藏陷阱众多,就连级别较高的收藏家们也纷纷表示,绝大多数人交过“学费”。
有媒体统计,新千年后在收藏品市场逐日升温的同时,收藏行业造假卖假的现象也开始愈演愈烈,投机成风,恶意推高收藏品价格等行为让收藏者人心惶惶。“买假不退”在收藏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古玩市场上,卖家没有告知文物真伪的义务,因此买家如不能分辨出真伪,花高价买了假货,在业界也是合乎行规的。这就让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损失,有的甚至收藏了一辈子的古玩,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结果发现收藏品均为赝品。笔者就亲眼见过一位老先生得知购得赝品后,当场中风瘫痪。正是所谓的“行规”,使蒙受损失的收藏者见怪不怪,这更助长了制假卖假行为的泛滥。
据统计,所有造假中,古钱币造假最为普遍,造假的制作成本低,虽然普通古钱币也就几元、几十元一个,但正所谓薄利多销,招致大批假币涌入。由于古钱币投资门槛低,只需要百元就能入市,加之近年来各种投资市场也都不景气,古钱币的市价一直上扬,收藏者也越聚越多,造假分子自然盯上了这块“肥肉”。中国钱币发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门类丰富,脉络繁多,收藏困难大,普通收藏者很难全部企及,难免会马失前蹄,买到假币。分辨真假古钱币是个技术活,专家提醒钱币爱好者,购买时要先进行鉴别,一要看锈色,如果呈黄、橙红、鲜红、深棕、“枣皮红”、“栗子壳色”等多为真品,这些钱币制作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不容易掉色;二要听声音,古钱币年代久远,被氧化程度严重,掷于水泥地面时声音喑哑,不够清脆;三是气味,假钱币通常是用化学物质伪造装饰,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气味。真品古钱币则没有。专家建议收藏爱好者,收藏初入门者,不应求“全”但求“专”,譬如收藏金、银、白铜等精制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造假难度大,是值得入门级收藏者率先考虑的品种。
如今赝品几乎充斥着收藏市场的每个角落。为了谋取最大利润,现代造假手段日益向高端发展,造假已渐形成产业化,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固定的集散地,其生产出来的赝品就算是专家也很难辨出真伪。毛晓沪专家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上说,目前高端收藏市场上,赝品达到了半数以上,买到珍品的概率甚至与中彩票头奖难度相当。但行规不能高于法规,如果发现自己蒙受了损失,消费者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应纵容制假、售假的行为。辨假打假,任重道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