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将更名“后母戊鼎” 或修改教材(组图)

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是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村民发现的。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后被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在的南京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方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安阳市北郊武官村的司母戊鼎出土地(2005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网友热议

国宝姓“司”还是姓“后”?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小学课本里都有介绍的国宝究竟姓司还是姓后?针对网友质疑,该栏目在官方微博中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随后,记者登录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发现,早在去年12月18日国博就曾作出回应。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流传更为广泛。在官网的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游客在殷墟博物馆参观司母戊大方鼎(2005年10月摄) 新华社记者 王颂

●国博回应

国宝搬新家后将更名

学术界对这件青铜鼎是“司”是“后”的争议已经持续多年,由于后母戊鼎的名气远远没有司母戊鼎的名气大,所以一直难以改名。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件国宝将入住国博青铜厅,入住“新家”的同时,它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展品的标牌和解说词都将改为“后母戊鼎”。

3月底,青铜厅开展后,市民参观后母戊鼎时,会发现这件国博的镇馆之宝的标牌已经不再叫“司母戊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75公斤。新华社发 李自新(1992年6月25日发)

●教委态度

教育部正在修订教材

上午,记者致电负责北京版中小学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总编室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知道此事,在教材修订的时候会考虑。教材的修改需要市教委等多部门协商。

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都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来负责,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订,如果涉及教材内容修改,教育部相关部门会考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2005年9月19日,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者、保护者,85岁高龄的吴培文(前)老人在观看方鼎。当日,“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迎接仪式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举行。

●背景资料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