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1600多亿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文化遗产保护受益

湖北省鄂西地区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的生态走廊,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湖北省正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打造鄂西生态文明,实现均衡发展。

风光民俗相得益彰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陈辉介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的生态走廊,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

区域内森林面积占湖北省的54%,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资源赋存富集地区,古老灿烂的人文胜迹、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即生态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工程建设奇观资源、地域民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鄂西浓缩并集中了湖北五大文化体系中的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全省现存有三国遗迹100多处,其中以鄂西地区的襄樊古隆中、襄阳古城、当阳关陵古庙、荆州古城墙最具吸引力;包括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曲“龙船调”唱响世界,成为全球25首著名民歌之一;该地区毗邻我国西部,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声气相通。

据统计,鄂西生态圈内共有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3处,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32处,国家级文化旅游资源97处,共有旅游景区29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2处。

圈域发展态势强劲 特色文化“百花齐放”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两年来,一批致力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在鄂西圈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其通过整合资源、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技术创新和引进外来投资等市场主体有力促进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除了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呈现出百舸争流、抢前争先、竞相发展的格局,成为推动湖北省国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鄂西圈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2.24万人次,同比增长35.51%,占全省比重达到45.25%;国内旅游人数达8026.49万人次,同比增长38.87%,占全省比重达到38.32%;旅游总收入达482.22亿元,同比增长42.34%,占全省比重达到33.01%。

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了《荆州风》、《三峡风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举办了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尤其是由湖北省牵头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些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靓丽的文化名片。

湖北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启动了洪湖岸边是家乡、恩施腾龙洞—大峡谷、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大洪山、柴埠溪增资扩股等16个重点项目,带动项目投资近60亿元,其中,鄂西圈投通过股权投资、财务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完成项目投资9.8亿元,开始为鄂西圈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鄂西圈投公司通过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获意向性授信240亿元,实质性授信18.5亿元,为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随着鄂西圈战略的推进,一批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纷纷涌入,如,十堰市太极湖集团建设项目180多个,总投资108亿元,已启动项目16个,完成投资9.2亿元。7个较大公司在随州市计划投资约16.1亿元,开发大洪山玉龙温泉、洛阳千年银杏谷、淮河漂流、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等项目。宜昌市集中优质资源、优良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培育旅游发展旗舰企业和龙头企业,先后引进了11家重点旅游企业,计划投资164亿元,目前已开发3A以上景区25家,其中4A景区10家。神农架林区整合旅游资产,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培育了一批优强企业,组建了神旅集团,带动了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十二五”期间谋求五大发展

陈辉介绍,“十二五”期间,鄂西圈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领域是5个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到2015年,鄂西圈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基础设施骨架网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适应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生态环境保护上,注重交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交通建设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采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路基高度、填筑材料上有所改进和突破,减少取土数量,减少占地面积等;强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节能减排和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医药、生态旅游。

文化建设方面,到2015年,初步建成鄂西圈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体系,功能较为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空间布局比较科学、行业结构合理的文化市场主体和产业体系。

旅游业发展方面,将确立鄂西圈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框架,形成圈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涵基础。实现湖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鄂西圈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上,充分运用后现代理念,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力争跳过传统工业化阶段,一步到位朝现代化目标迈进。到2015年,第三产业在圈域GDP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并带动相关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届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成为经济发达的综合性旅游圈、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圈、文化繁荣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圈,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