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故事:《收租院》最初是“排演”出来的

在展览现场采访过程中,许多读者惊讶于艺术家精湛的细节刻画能力,他们甚至好奇100多个人物雕塑,各个形象如此分明,创作者到底有什么诀窍。

“1965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用雕塑的形式控诉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彩的恶行。” 据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到任务后,川美两名美院教师和5名学生赶到了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而这里曾是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

到达当地后,创作人员很快和陈列馆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调查访问。四川美术学院教授、76岁的王官乙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附近的农民仔细讲述着刘文彩在收租时的各种细节,如何验租、风谷、过斗和算账,农民的穿戴。“临时请来为我们塑像踩泥的廖大爷过去是刘文彩的长工,为我们揉棉花泥的李大姐曾是刘文彩的丫头,天天一起工作,成了我们的顾问。”

《收租院》创作于当年6月23日正式动工了,“到集市上购买用得上的柴禾,作搭架用,泥就是收租院外田土里的泥,稻草就用隔壁农民的稻草,每个塑像成本才花几块钱。”王官乙说,由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了很多成本,最后,创作全部雕塑只花了1000元。

为了更加真实,创作组决定人物全部用真人大小,“经过一个星期的出主意想办法,构思设计大体方案出来了。”而创作组的7位师生和陈列馆馆员等十多个人自己当“演员”在现场排练,扮角色、摆位置,想动作,构图很快出炉了。

随后,创作组还请川剧团演员扮演角色,但王官乙说,川剧演员表演夸张,他们并不是模特,只是作为参考。而在排演过程中,《收租院》定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并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了26组情节、人物114人,而在108件道具中,采用真道具50多件。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