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月24日,陕西省省政府在西安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并对“十二五”及2011年全省文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长赵正永专程到会看望会议代表并讲话,副省长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对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省级相关部门,省文物局机关处以上领导、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和受表彰的单位代表、个人共100多人参加会议。
   
  省政府副秘书长姚超英主持会议并宣读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作“立足民生 谋划发展,开创文物事业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情况、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省文物事业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安排部署了2011年全省文物重点工作。西安市文物局、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延安市文物局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分别作了工作交流发言。
   
  赵正永指出,召开这次会议认真总结“十一五”全省文物工作取得的成绩十分必要。他参加这次会议主要是看望全省文物战线职工和肯定大家作出的业绩,表达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期望,并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文物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达省委、省政府对大家的感谢和敬意。
   
  赵正永指出,“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物事业发展也取得重大进步,不仅在展示民族历史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正在成为陕西未来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是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文物工作大有可为的重要时期。文物是陕西的宝贵资源和外在形象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文物工作一定要大有作为,充分发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全省文物战线的工作者一定要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陕西“十二五”期间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
   
  赵正永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依法保护陕西文物资源,严厉打击各类文物犯罪行为。要认真搞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一些重要文物资源要积极抢救保护和加强管理利用,使其更好地发挥彰显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作用。要解放思想,创新方法,把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新途径,使陕西文物资源更多地被世人知晓,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文物考古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为陕西文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全省形成保护和管理利用文物资源的强大合力。
   
  景俊海指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满意和充分肯定,赵正永省长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景俊海强调,全省文物系统要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积极适应全省经济发展和文物事业发展需要,切实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加强文物基础工作,为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重大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以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为重点,加快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责任,做好保障,切实抓好文物安全工作。要充分挖掘展示文物的内涵,不断创新展示方式,让民众共享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在保证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合理利用工作,全面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水平,打造人文陕西品牌,真正做好文物合理利用的大文章。
   
  赵荣在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时期陕西文物事业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是:围绕“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按照“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加快展示利用步伐,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以全面保护、抢救第一、突出重点为基本要求,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带动文物事业全面发展为着力点,以服务社会和惠及民生为落脚点,全面提升陕西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陕西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
   
  赵荣说,力争“十二五”末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以汉长安城、秦咸阳城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推动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重点做好市级博物馆建设,形成门类丰富、体制多元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实施土遗址、唐墓壁画等文物保护科技攻关项目,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确保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拓宽文物交流、展览渠道,努力提升陕西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陕西省文物局 屹夫)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