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钟量少成珍品

  一般来说,目前藏家手中的“苏钟”面板上带有“亨达利”三个字的,大都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的产品。由于清末时期洋钟洋表大量涌入国内,民族钟表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因而“苏钟”存世量不多,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提到的“苏钟”,如“梳摆自鸣钟”、“时辰醒钟”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木长匣六、五、四数字天文铜挂钟”,“木长匣十二时辰天文铜挂钟”,“十二时辰坠力天文铁挂钟”,均是属于清康熙年间的苏造钟。清代“苏钟”不仅花式繁多,而且敲钟声音十分好听。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民间制造钟表业十分兴盛,当时的钟表制造作坊达30余家。从技术上来看,已能制造出相当复杂的计时钟表,动源开始采用重锤与发条,并用双针指示时辰,字盘上刻有子、丑、寅、卯等标记刻度。

  在道光、同治年间,“苏钟”在传统工艺上十分讲究,尤其注重质量声誉。除铜板、发条、链条、钟面等部件把关严格外,在凿花和包金上更是追求特色。凿花,是先将铜板打光,绘上图案,用蜡将铜板固定在木盘上,然后再用大小凿子凿出花纹。当时有一家姓郗的母女俩,凿花手艺非常有名。那时的苏造钟,在花色品种和规格类别上堪称多姿多彩。如模仿鸟叫的“鸟音钟”、吉祥如意的“跳加官钟”、讲究时辰的“敲更钟”以及有趣的“水发钟”、“鱼尾钟”等。另外,有一种“插屏钟”十分有名,其整个机芯结构紧凑合理,大多不带附加装置,钟壳则选用红木框架做成,形似中国古代屏风。此钟放在家中,与红木家具配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在传统“苏钟”中,有一只“铜人古钟”很特别。这一称为“铜人八音流水走船”的大钟,其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工艺讲究、报时精准。每隔一小时,在钟的上部的附加机械装置中,小小的钟人会自动出来敲钟,其敲击次数与钟盘时刻相一致,敲完后,那个小铜人即会复归原位。这时,流水小船亦会同时活动起来,并奏出十分悦耳的音乐,给人以无比神奇之感。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