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买到明代高足杯真品

  本报讯 首席记者肖宇辉报道 看到本报关于科学检测疑似文物的相关报道后,昆明一对夫妇携带从外地购买的釉里红高足杯前往科学鉴定,结果显示这对高足杯为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精品。

  近日,一对中年夫妇怀揣精美锦盒来到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要求中心为他们鉴定锦盒内的东西。中心主任吕志坚打开锦盒,一对精美无比的釉里红高足杯呈现在中心工作人员及记者眼前。

  吕主任细细端详,只见小杯胎白釉润,器型小巧精致却不失工整端庄,杯身用釉里红绘一圈花鸟纹,笔法自然奔放,形象栩栩如生。釉里红发色浅淡,微微泛灰。杯脚中间有一道玄纹,杯底内沿用青花书写“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经测量,杯高7.9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3厘米。杯内盖有六方形火漆印,手感滑腻,吕判定其为明代本朝本款官窑器物。

  据这对夫妇介绍,高足杯是他们去江浙旅游时经当地朋友介绍以高价购得,但随后在报纸及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在现代仿品上盖火漆印冒充古董的文章,心里越来越不踏实,直到看了昆明日报的专栏后,才找到云南检测中心……

  中心检测人员依程序对杯釉、胎取样点进行机检,得出“送检样品相关成分含量与16世纪(1501年—1600年)早期釉里红瓷器数据符合较好,属景德镇窑产品”的结果,与中心专家断定结果完全吻合。

  吕主任介绍,釉里红始于元代,是元景德镇瓷工的重要发明之一,与元青花制作工序大体相同,以铜红料在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在釉下呈现红色花纹。而与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必须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且在高温下铜容易挥发,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预期效果。因釉里红瓷器烧成难度大、产量低,故相对要比青花瓷更珍贵。这对釉里红三果纹高足杯,胎质坚白细密,釉色莹润光亮,清澈如水,釉里红色泽偏灰,极具明正德时期特色。釉里红瓷器烧造自明宣德后衰落,至明正德共16年,历时很短而瓷器传世极少,见有盘、碗、杯等小件器物,这对高足杯因此尤为名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