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贺龙题写的‘兴盛番族’锦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贺龙题写的"兴盛番族"锦幛

1936年5月初,长征中的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地区。这里是藏民聚居区,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藏民笃信喇嘛教。中甸又是这个地区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城外有一座最大的喇嘛寺,称"归化寺"。寺内僧侣很多,最高统领是松本活佛。当红军到达这里时,藏民听信反动宣传,早已躲进山林。松本活佛也心存戒意,令僧徒紧闭寺门,防范红军,整个山城静悄悄的。

为顺利通过藏族地区,红2、6军团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集合部队,向指战员介绍了藏族的情况,强调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切实按党的民族政策行事。之后,贺龙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主席名义颁发布告,声明:"本军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的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康川。军行所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幸望沿途番民群众以及喇嘛僧侣,其安居乐道,勿惊惶逃散……"与此同时,红军战士身体力行,所到之处买卖公平,凡筹措物资用现金交易,取用藏民的粮、盐,均折价留下银元和字条。夜晚,冒着凛冽的高原寒风,坚持露宿街头,不进民房,注意保护寺院等。如此种种,使藏民和归化寺僧侣渐渐消除了敌视情绪。不久,在山上躲避的藏民回来了,喇嘛寺僧侣的疑虑也渐渐消除了。归化寺内负责保管青稞和"跳神"(一种每年冬季举行的祈祷丰收和吉祥如意的宗教仪式)用衣的喇嘛夏拿古瓦自愿当代表与红军联系,他到红军驻地会见贺龙,一见面就献上一条哈达,以表示尊重和友好。贺龙接待了他和其他代表,并与之亲切交谈,对其疑虑一一解释,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平等政策。临别时,贺龙请他转交以个人名义给寺内八大老僧的信。信中表达了如下内容:贵代表前来,不胜欣幸;红军允许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对贵喇嘛寺所有僧侣生命财产绝不侵犯,并负责保护;你们须即回寺,照安生业,并要所有民众,一概回家,切不要轻听谣言,自造恐慌,本军粮秣,请帮助操办,决照价付金;请即派代表前来接洽。

归化寺八老僧收到此信后,都表示拥护并自愿帮助红军。归化寺还决定破例举行"跳神"仪式,欢迎红军,并恳请贺龙题词留念。1936年5月2日,贺龙率40余名着装整齐的红军代表应邀赴会,受到全寺众僧的热情接待。掌教八大老僧及30余名喇嘛将贺龙接进大寺直仓(即佛厅)。在"跳神"仪式上,贺龙发表讲话,并将一幅长2米、宽0.6米,题有"兴盛番族"4个大字的大红锦幛赠送给归化寺,左下角落款处竖写"贺龙"两字。贺龙用"兴盛番族"4个字表达了希望藏族人民繁荣昌盛的良好心愿,深获藏民和喇嘛的好评。随后,归化寺令当地商人和富户打开仓库,将青稞以及大量盐巴、红糖等卖给红军。在归化寺和藏民鼎力相助下,两天中,红军筹集了5万千克粮食,他们还为红军过雪山提供向导、引路的牦牛(藏民称其为神牛)和必备的辣椒水。

1936年5月5日,红2、6军团从中甸出发,在藏民的帮助下,连续翻越几座连年积雪的高山,终于在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如今,这幅大红锦幛虽已褪色,但仍被完好地悬挂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并深受藏族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赏。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