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杰詹德拉为科学而艺术

  一九九二年获得艺理会颁发第一届青年艺术奖的视觉艺术家詹德拉,向来是艺术界的另类怪杰。充满超现实想象力的他,满脑子对全新艺术的尝试和开发。他创作过不少具争议性的表演及装置艺术,目前他成立了实验剧团,专注发展在本地绝无仅有的生物戏剧学。


  有一段时期,我经常会在夜晚散步时,看到迟归的本地视觉艺术家詹德拉(S. Chandrasekaran)。他毕业自南洋艺术学院,后来变成我在马林百列的邻居。每次见面,双方都会停下脚步来寒暄几句。可是,这位活跃于艺术界的怪杰,忽然间不见踪影,起先还以为他搬了家。是朋友告知,他去了澳大利亚读博士。


  再次见到詹德拉时,他已经是个博士,回来也有一年半时间。他本来是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系主任,也曾是南洋艺术学院的高级研究学者,目前正在待业中。但他仍然满脑子对全新艺术的尝试和开发,这也是他为何在澳大利亚八年后,选择回到故土从事艺术工作的主要原因。


  就在不久前,他成立了实验剧团“Infinite Saree”,并举办生物戏剧工作坊,让本地艺术家有机会了解目前澳大利亚已很流行的“生物戏剧”,从而推动“生物戏剧”发展。


  他本人在表演中落力演出一个角色,采用人见人怕的细菌和海蜇细胞,创作相信是新加坡首个生物戏剧演出,内容有另类画作,也用养殖菌类方法,制作一向给人光洁美丽印象的舞蹈服装。事情远未结束,他还有把毒蛇液体分解出来的DNA,转化成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子音乐。另类啊另类,简直是吓坏人的另类。但他客气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提出其中一个创作方案。”


  用奖金去印度真奈留学


  詹德拉是艺理会颁发的第一届青年艺术奖得主。他1985年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之后先赴印度学习,再到澳大利亚柏斯的科廷科技大学深造,四年前考获博士学位。


  他说:“新加坡的艺术要在世界广为人知,一定要在教育上下手。美术教育,不只教导学生什么是美术,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创造。我想,我的看法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反对或不安,却是未来美术应该发展的方向。”


  谈到当年获奖的感受,他说:“这个奖,不只是对我艺术创作的一种体认,更重要是使我有机会出国去深造,在90年代的新加坡,当时的美术教育还没有设立高等学位,我拿了那笔奖金,选择去了印度的真奈留学。真奈是我父母的故乡,我去那里研究印度传统建筑和其他艺术,有幸拜在两位师尊面前学习,为期两年,获益不少。另外,“陈宗瑞美术奖学金”及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也先后给我奖学金,使我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位。”以艺术创作来说,他在担任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系主任期间,就已创作了不少具争议性的表演及装置艺术,其中如充满超现实现象力的《母子图》,画的是形状怪异如外太空人的异形母亲,正血盆大口吞食自己孩子的大画面;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臭虫》,是用米色纱布搭建起来的帐棚,门口立有两尊保护神,下面安装两架电视录影机,画家自己像一只臭虫,只是露出他的脸部。1994年,他与舞蹈家梁佩贤联合创立“化生艺术团”,探索具视觉性和舞蹈性的综合表演艺术。


  把“个体的我”变成“群体的我”


  他对创作的看法是:“在我的作品中,经常会把‘个体的我’变成‘群体的我’。其中结合了当代的社会与文化情境,也因此,我的作品大多选择在一个特定地点进行演出,是演出而不是行为艺术。同时要做到,这个‘群体的我’包容各种多元化内容,在进程中不断交融变化,如此进入到一个‘真正时间’的框架。”他反诘说,“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一定要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承担。”


  谈到自己的多元创作,他说:“无论我从事什么艺术创作,绘画是很重要的一环。绘画是我思想的种苗,有了种苗,它就会自己不断生长,我也会想到其他的创作点子。我最新的戏剧演出,也和绘画有关,我用绘画使自己的作品更美好、更完整,这是我艺术的开始,也是我创作的前景。受到印度神话


  和宗教的影响,我喜欢用半人半兽来表现人


  物形象,然后加入坛城(Mandalas)、


  象征、坦特罗(tantra)和空间应用。”


´,´

  寻找新方向,与生物学家合作


  他目前最专注发展的是生物戏剧学(Biological Arts theatre )。前几年,他在澳大利亚看到了生物及艺术团体“Symbotic”的几项生物戏剧项目演出,大开眼界。


  据他介绍,其中之一是用养殖菌类,把发酵的细菌采集晾晒,最终制成一件件奇特的“细菌衣服”。当舞蹈员穿着这样的细菌衣服跳舞,或许会使衣服散发难闻味道,且细菌服装质地并不完美,一旦被汗水淋湿,会变得又重又黏稠,慢慢剥落,这一切,顿使细菌变成舞台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细菌也是舞蹈员之一。生物戏剧学是一门跨领域新学科,在外国只有少数几名科学和艺术家在做,在新加坡更可说是绝无仅有。詹德拉说:“生物学研究生命,艺术探讨生命,两者关系其实很密切。通过生物戏剧实验,我们将开拓艺术新视角,同时也能对生命作更深层思考。”


  我们会说,艺术的创作,有时是“为社会而艺术”,有时是“为艺术而艺术”,但51岁的詹德拉推崇的是“为科学而艺术”。


  他说:“什么是艺术?它应该不仅是创作新绘画或雕塑作品,同时也应启发和寻找新的创作方向。一些艺术家兴起跨媒介表演,找来戏剧、舞蹈和音乐等不同艺术媒介的艺术家合作演出。而我则更前进一步,找来超越艺术学科的生物学家合作。”


  生物戏剧学,正是结合了生物戏剧学、生物学和戏剧学理论,再通过生物科学家与戏剧学家的合作,把各种生物实验技术转变为舞台的一门新锐艺术。


  但从事这样另类的创作,本身必须要具备数学、科技和生化学方面的认识和知识。他说:“我过去在中学读过电子学,后来还当过五年电子技工,这给我现在的艺术,帮了大忙。”


  日前,詹德拉成立了实验剧团“Infinite Saree”,并举办生物戏剧工作坊,让本地艺术家更了解生物戏剧的概念,从而推动生物戏剧的发展。


  “Infinite Saree”成员除了詹德拉,还有本地知名舞蹈家巴斯卡(Santha Bhaskar)、澳大利亚生物艺术家加里·卡斯(Gary Cass)、澳大利亚3D电影工作者史蒂·莱斯(Steve Rice)等。他们将教导参与者各种生物戏剧概念和技巧,再以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rata)为题材,于明年2月呈献本地首个生物戏剧演出。


  他说:“《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很长,为了减轻演出者的负担,我只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诠释,演员人数将多达20名。内容是舞蹈结合戏剧。”演出也是艺理会“艺术创作基金”赞助项目之一。


  艺术三剑客,当年开新风


  访问詹德拉,难免会想到他和另外两位画家吴一主和沙列·惹巴(Salleh Japar)三人的友谊和艺术。当我重提当年他们联合展出《三相神》(Trimutli)的旧事时,詹德拉说,首次展览是在1988年,地点在当时的歌德学院画廊,10年后的1999年,他们在新加坡美术馆举行第二次三人展。如今想要再次联展,发现三个人的想法和对艺术的见解,已经产生很大变化。


  《三相神》的艺术构想是建基于印度教主要的三个神祗:创造之神的大梵天(Bramna);保护之神毗湿奴(Vishnu)和毁灭之神湿婆(Siva)。三大神祗湿婆在经文中一神独大,他是创作、保护及毁灭三位一体。詹德拉表现的是这最后的湿婆。


  他说:“我们三个人,民族、宗教完全不同,我是印度教徒,吴一主是佛教和道教徒,沙列·惹巴是回教徒。分工的结果是:我代表毁灭,沙列·惹巴代表创造,吴一主代表保护。”


  当时及以后,我一直把他们合称为“艺术三剑客”,三剑客引人注意的是,全是80年代中期南洋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大胆突破创新,一开艺术新风。


  詹德拉进入美术院校学习,也非一帆风顺。他说:“正像许多新加坡的父母,我父母当年也反对我学美术,怕我日后无法谋生,他们的改变是后来的事。美术毕业生,无法像律师或工程师一样有固定收入,虽然我25岁就开始艺术创作,先后举行过三次个展和参加过很多联展。”


  创作来说,他画画、做雕塑,还创作壁画,著名的有小印度地铁站作品。现在更进入戏剧。他从事教学,对于后者,他说:“我是画家也是美术教师,中间有很多矛盾冲突,所幸一直得到大家支持和合作,他们相信我,因此我才相信自己,我一直告诉学生:相信你自己,一路走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

  ●第一轮追踪小结


  青年艺术奖于1992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得主共有8人,包括:贾迈勒丁(Jamaludin Jalil,舞蹈)、林仁余(戏剧)、沙恩·帝奥(Shane Thio,音乐)、梁文福(文学)、李天锜(摄影)、谭秀英(音乐)、王景生(戏剧)和詹德拉(S.Chandrasekaran,视觉艺术)。


  在第一轮的“艺青大追踪”中,记者访问了其中四名得主:谭秀英、李天锜、贾迈勒丁以及詹德拉(S.Chandrasekaran)。另外两名得主王景生和梁文福,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荣获文化奖,记者已在“艺等人物”和文化奖专访中,大篇幅报道了他们的近况和发展。


  还有两名得主林仁余和沙恩·帝奥,因个人理由婉拒受访。前者目前是《联合早报》副刊执行级编辑,后者是仍活跃于本地音乐界的钢琴家。


  大追踪


  一九九二年,国家艺术理事会设立了“青年艺术奖”,与文化奖同时颁发,表扬本地三十五岁以下、深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至今共有七十四人获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艺术家”已成崇高、孤独而又时常被忽略的稀有生物,你是否想知道,掌声结束以后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艺术家的履痕?


  青年艺术奖明年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艺苑》版特别推出“艺青大追踪”,为大家追寻历届获奖者的身影:他们还走在艺术之路上吗?他们是否仍怀抱梦想?艺术,如何改变或塑造了他们的人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