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红军使用过的´红军家信免贴邮花´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两枚木质邮章,1枚是"红军家信免贴邮花",印面为22毫米×18毫米的长方形;1枚是"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印面为35毫米×20毫米的长方形。这两枚珍贵的邮章是我军最早军邮制度建立的历史见证。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各革命根据地就有了优抚工作。1931年11月,中国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其中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机关中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这就诞生了我军最早的军邮制度。当时具体的做法是:红军寄出的家信,由部队统一收集起来;红军家属寄给红军的信,则由乡苏维埃政府统一收集起来,加盖"红军家信免贴邮花"或"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戳记,交由县交通局寄递。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信件来往不易,可称得上是"战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将前方英勇战斗的红军将士的心和红军家属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红军家属通过信件,将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况告诉前方的亲人;红军将士则把战场上的胜利、部队的生活介绍给家人。他们互相鼓舞,彼此嘱托,共同为革命和苏区建设做贡献。

1957年,国家实行军人免费平信的优待政策,规定军人所寄的信件交与连队,加盖"军人免费邮件"的三角戳记,邮局免费邮递。"文化大革命"中,此制度受到冲击,现役军人免费邮寄一度停止。1984年,国家恢复义务兵免费邮递平信制度,其邮戳为三角形,上刻"义务兵免费信件"7个字和"八一"军徽标志。

从"红军家信免贴邮花"和"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两枚邮章,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对优抚工作的重视。它给优抚对象以鼓励,肯定了优抚对象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提高了优抚对象在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社会对优抚对象的关心和爱护。这两枚标志我军最早军邮制度诞生的邮章,现陈列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