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专业女孩爱上“水中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思懿拓印出来的水影画


  一池清水,几滴颜料,到了重庆女孩杨思懿手里,就变成魔术般的神奇表演——清澈透明的水面上随意洒上颜料,笔尖触水、缓缓游走,红色、黄色花瓣跃然而出,一朵灿烂的太阳花在水面浮现……这就是水影画,杨思懿的最爱。


  水影画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看过沙画视频,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把沙画艺术中的沙子换成清水,作画者利用水的特性在表面用各种颜色勾勒形象,再用宣纸拓印下来,即完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影画。据了解,这种新兴的艺术去年在国内出现,能熟练操作的不过寥寥数人,杨思懿便是其中之一。


  笔者走进重庆渝北区红旗河沟锦龙支路38号古戈文化工作室时,杨思懿正埋头在画台上忙碌。画台上,几束柔和的白光从玻璃缸底照出,直接透过水面。只见杨思懿用画笔在调色板上蘸些颜料,向水中随意抛洒点滴。柔和的水影间,几个墨点渐渐晕开,她用笔轻轻一拨,在水面上的色彩中勾勒出花瓣图案,接着在正中点出一个红色圆点,圆点中依次点上黄色、蓝色,寥寥几笔,一朵八瓣花在水中呈现。


  “红花还需绿叶衬托。”说着,杨思懿蘸上绿色颜料,一抖动手腕,水面的花瓣下顿时“长”出几片绿叶。在轻微水波纹的荡漾中,“太阳花”跃然水上,几十秒后水面静止,画卷由此定格。“水中瞬息万变,相同的构思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随机应变,因此没有一幅水影画是完全相同的。”杨思懿放下画笔,在水面上轻覆一张宣纸,“水中花”立即拓印在纸上。短短几分钟,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影画出炉。


  痴迷:辞职钻研水影画


  杨思懿是甘肃兰州人,高中毕业后自费到中央美院进修绘画,2006年考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雕塑。2009年8月大学毕业后,为了在白天有充分的时间“搞艺术”,她进入重庆沙坪坝区一家音乐酒吧工作,3个月后,成为酒吧经理。


  今年初,杨思懿在网上偶然浏览到一个视频:一位叫黄珠琳的人在水面上用颜料作画,即水影画。杨思懿了解到,早在唐代,中国就有水影画,后来传入西域,但国内却逐渐失传,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土耳其馆有艺术家表演水影画,重新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带进它的发源地,黄珠琳就是国内钻研摸索水影画的第一人。


  “我大学毕业设计就是创作水墨雕塑,即是将墨汁滴入清水,再用乐队演奏音乐的声波冲击水面,让墨汁在流水中形成不同造型……这种水影画与我当时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颜料随形而动,水随颜料而散,图案变化万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最后,她干脆辞去工作在家揣摩。


  攻关:琢磨半年获配方


  笔者看到,杨思懿的画台上除了一个方形玻璃容器,还摆着调色板和七八个陶瓷酒杯、大小不一,笔筒里插着几支形态各异的画笔。“玻璃缸里的清水混合了一定比例的粘合剂,酒杯里是按比例调制的特制颜料,画笔也是自制的,必须要很方便地把蘸着的颜料饱满地滴在水面上。”杨思懿说:“学习水影画没有现成的资料,我只有照着网络视频摸索,掌握水影画的关键在于颜料的调配。”杨思懿说,水影画使用水和油脂类颜料,其实就是运用油水分离的原理进行作画,因此颜料显得尤其重要。


  刚开始,杨思懿在调制颜料比例上进行了无数次尝试,“颜料比例不当,或直接溶入水中或沉入水下,都达不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效果。头几个月,一天下来得倒掉20多缸水,每个月用水量都三四十吨,水费缴得心疼。”


  通过半年多摸索,杨思懿终于掌握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颜料配方和水影画绘制本领。


  杨思懿说,她目前已能完成花草、人物、风景在内的10多个场景的水影画作品。


  对于水影画的前景,杨思懿信心满满地说:“水影画有市场,比如引入婚礼中,由画师在婚礼现场作画,用投影仪将整个作画的美妙过程向宾客展示,最终拓印下的水影画还可以送给新婚夫妇。”


  我们期待着她的创作能够尽快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引导更多的艺术生走向水影画的创业路。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