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市场洛阳纸贵(图)

  老画天价频出,老纸张也值钱了!乾隆三十年的洒金发笺纸,在刚刚结束的保利拍卖会上以10.64万元成交;在北京琉璃厂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的宣纸,一刀(即100张)叫价至少2万元左右;连有霉斑的宣纸也受市场追捧。老纸大热,除了市场水涨船高外,与其存量稀少、具有鉴定的资料作用也有关。不过,市场人士认为,老纸也是双刃剑,鉴定书画光以纸张年代为依据反容易被误导。

  现象:“纸龄”未达30年也价格大涨

  “几乎所有的老纸都火了”,一名对历代古籍颇有研究的收藏者发现,古籍专场中的老宣纸拍卖结果令人咋舌,动辄数万元。

  另一名在北京的市场行家透露,在北京琉璃厂里,老纸身价大涨,别提清代民国的宣纸,连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的、仅有20多“岁”的宣纸,一刀(即100张)叫价也至少要2万元左右,他就曾以1.6万元的“同乡价”买下一刀。而乾隆年间的冰纹蜡笺纸,一张尺寸不过40厘米×60厘米左右,价格就可达数万元。

  观察近年的拍卖市场可发现,老纸高价频现的时间始于2007—2008年左右,与书画市场的上涨势头基本同步,市场人士认为,老纸的行情被书画市场托起。事实上,老纸一般被列入古籍拍卖专场中,正是因为其具有古籍的纸张美和稀少的特质,特别是笺纸(旧时的信札用纸)更为玩家所追捧。

  据悉,目前拍卖市场上可见的老纸多产于清代和民国,年代最早的应该是乾隆纸,而明朝纸极为少见。

  老纸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老纸也是鉴定书画的重要依据——纸张存在的年代与画作存在的年代是否吻合,比如有收藏者曾在市场上见到一件“雍正御笔”,其纸张年代却为乾隆年间,由此就已可判断该件“御笔”不可能是真迹。

  另外,在近现代大名家中,不少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等都曾长期订购专门的纸张创作,而张大千、启功、唐云、黎雄才等名家喜欢搜罗老纸作画,这也是鉴定画家某个时期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过,书画行家陈俊明认为,由于历代纸张品种众多,少有行家能对历代纸张进行系统的分类,只能凭经验直观判断纸张的年代。而且,好的老纸并不多见,难以用来作为鉴定资料。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