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遗珍:生死不离漆(图)

  作者: 王士琼

  如前所述,楚人生活在一个漆器的世界中。而当有一天,楚人作别现世,灵魂向着他们所设想的那个世界飞升时,他们带去另一个世界的,仍然是大量的漆器。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乐器,从漆扇到漆盾,楚人重建生前世界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致两千年后的今天,荆州的楚墓考古有如此丰硕的收获。正是凭借着楚墓出土的各种造型奇异的随葬漆器和明器,我们才得以窥见楚文化的精魂。

  楚人事鬼敬神,这一活动甚至是他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连统兵出战的主帅也要行卜来确定。国君有时就是大巫,从朝廷高官到乡野小民都尚鬼、崇巫、喜卜、好祀。对于祖先变成的鬼神,他们感到亲切;对于有害之鬼,则行厌胜之术加以操纵或驱避。

  在这种神秘意识的指导下,出现了怪诞而又神秘的墓室卫士——镇墓兽。镇墓兽为楚国所独有,为镇墓辟邪用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脸形非人非兽,面目狰狞,口吐长舌,头插多叉鹿角,下有方形底座。周身髹黑漆,用红漆绘几何或行龙纹,有的还用金色勾绘,富丽堂皇。镇墓兽的各个部件可以拆装,入殓时多拆开放入头箱。镇墓兽因形象不同有几种类型,一种称单头镇墓兽,即一头一身一对鹿角者;一种是双头镇墓兽,即两头两身两对鹿角者,其身呈弓形对称展开,共用一个底座。

  江陵雨台山楚墓和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双头镇墓兽是其中最高大、最富丽的器物。其中,江陵县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彩绘漆镇墓兽器形硕大,通高170 厘米,有实心方木底座,底座四面装铜铺首。兽身呈相背的双弓形,以神卯插入底座。兽首分向左右,兽脸开在两侧面,瞪目、阔鼻,口吐长舌直抵胸部。头插两对成年雄鹿的角,鹿角向两翼张开,苍劲有力、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在纹饰上,全器髹黑漆,用红、金二色开脸,并在兽身和底座上绘行龙纹、雷纹和几何纹,色彩十分富丽。一般认为,镇墓兽的原型就是负载灵魂升天的龙,它寄予着楚人幻想离世登仙、永葆鬼神庇佑的美好愿望。

  与镇墓兽功用相同的还有辟邪。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恐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木辟邪长69.5 厘米,通体用一根树根雕成。它虎头,四足。头上昂,嘴微张,露齿,短卷尾,作行走状。四肢呈竹节状,两前肢位于躯干右侧,两后肢位于躯干左侧,四肢上分别雕有蛇、蛇噬蛙、四脚蛇噬雀等图案。造型十分奇特,是我国最早的根雕艺术品。

  相较于镇墓兽的狰狞恐怖,江陵雨台山天星观楚墓出土的虎座飞鸟则带有更多吉祥浪漫的气息。它通高108 厘米,由虎、飞鸟、鹿角三部分构成,其中虎、鸟为木雕,鹿角为真鹿角。虎作踞伏状,昂首瞪目,尾下卷,飞鸟则亭立于虎背,仰首展翅欲飞,鸟背两侧插有对称的双鹿角,虎、鸟通体髹黑漆,又以红、黄、金三色细勾纹饰:虎体绘卷云纹,鸟翅绘羽状细线纹,腹部绘红彩;鸟长颈,颈中部一段不加纹样,鸟头绘花瓣纹,鸟首有冠。虎头、虎足以浮线雕饰,五官清楚,整体雄浑敦实,是专为随葬制作的吉祥动物或神兽,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

  在所有出土的楚国明器中,造型最为怪异的可能就是“楚国的有翼天神”——漆羽人。它通高65.7厘米、长50.3 厘米、宽32.8 厘米,是楚国巫风最盛时代最具创意的漆器。整件作品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的是羽人,站在一只凤鸟头顶,凤鸟则立在蟾蜍底座之上,造型十分怪异奇特。从工艺上而言,羽人和凤鸟身躯用整木雕刻,羽人的双臂、鸟尾及凤鸟的双翅、后尾则是分件雕刻,之后再用竹签和榫卯粘接而成。羽人上身赤裸,体形肥壮,头发后披。鼻子较肥大,两眼鼓突,嘴为鸟喙,并向下弯成钩状。后臀中部凿有一长方形榫槽,槽内插一扇形鸟尾,下肢连体成一足,鸟爪形足踏于凤鸟头上。凤鸟身形为长椭圆形,两翅展开,长尾弯曲且后拖,两足八趾前后张开,踏于蟾蜍形底座上。蟾蜍形象与人们常见的癞蛤蟆基本一样,但带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嘴内长犬齿、臀后插凤鸟尾、足似龙爪,其身上绘有龙、凤、鸟等精美的动物纹。沿蟾蜍底座盘还附有一条长蛇,蛇尾翘起,起着平衡和稳固蟾蜍底座的作用。

  羽人的出现与楚地流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昼夜常明的地方)兮,留不死之旧乡(神灵的居所)。”《山海经》中曾有记载,在楚的发源地荆山,“其神状皆鸟首而人面”,更提到“羽民国”有“不死之民”。发展到汉代,羽人与仙人联系在一起,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通观整件器物,蟾蜍代表月亮之精,凤鸟是飞翔于天地之间的神鸟,羽人又是变化莫测的神人,三者合而为一,这件漆羽人实寄托着楚人遨游九天、生命永恒的愿望。

  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携带啸傲山林的激情与心骛八极的浪漫,楚人在漆器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灵性,以巫文化为背景制造出来的楚漆器,其神秘浪漫的色彩不难想见。在此意义上,巫风漫野实在是历史的一种恩赐。楚人不仅藉此创造了一个上天入地、人神共娱的现实世界,更以此超越生死,在人生的终点以神思妙想的漆器交出了一份充满了生的热烈的灿烂答卷。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