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恩师是张大千母亲

晏济元先生-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晏济元先生

  2月10日晚,110岁老画家晏济元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溘然长逝后,家人在成都市郫县东林殡仪馆为晏老搭建了一个临时灵堂,以方便老人在成都的亲朋好友前来悼念,昨晚,晏老的灵柩从郫县运往重庆,重庆市有关方面将为晏老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晏老的小儿子晏秉常说:“我们兄弟姐妹们目前都在重庆生活,妈妈去世后也葬在重庆,所以准备把爸爸的骨灰盒放在妈妈的旁边,这样他们终于又可以团圆了。”

  置灵堂

  唯一要求兰草陪伴左右

  昨日上午11点,当华西都市报记者赶到郫县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悼念厅门口摆放鲜花。晏老的大儿子晏秉正告诉记者,昨天凌晨2点到达殡仪馆后,他们立刻开始布置现场,但中途才发现鲜花不够,于是又紧急让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去买。在现场的布置方面,晏济元的家人并未提出太多意见,只希望简单、素雅就好,不过却提出了唯一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要有兰草。因此在瞻仰棺的周围,摆放了30多盆兰草。晏秉正告诉记者:“父亲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兰草,家里的兰草他打理得最勤,也画得最多。

  晏秉常介绍说,晏老去世的当晚他们就选定了东林殡仪馆里最大的金桂悼念厅,他说,赶到这里时已经是凌晨2点钟,接着就紧急开始布置场地,一夜未合眼。除了晏秉常,晏济元的大儿子晏秉正也连夜从重庆赶到了成都。

  晏老的遗像是2005年拍摄的,当时他穿着白色汗衫,满头银发扎成发髻盘在头上,看上去颇具仙风道骨。遗像的正上方写着:沉痛悼念中国书画大家晏济元先生。而在经过彻夜的讨论之后,悬而未决的挽联内容也最终确定——寰宇周之谁见椿龄绘妙笔,画仙去矣同悲华夏失奇峰。著名书法家朱映奇在现场告诉记者,该挽联在经过多方讨论后,最终由晏秉常的好友拟定:“因为晏老对于文学的造诣非常高,所以我们在想挽联的时候非常慎重。”

  忆画仙

  张大千母亲竟是晏老恩师

  晏济元被誉为开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的一代宗师,而能累积这样的成就,除了天赋当然还有机遇。晏秉常在灵堂里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讲了一段父亲学画的故事,原来晏济元的美术启蒙老师竟然就是张大千的母亲。“我父亲的爸爸和张大千的爸爸是世交,所以父亲和张大千经常在一起抓虫捉鸟。父亲7岁那年,张大千的母亲想让这两个小孩子通过学画来收心,于是就亲自教他们画画,因为张大千的妈妈画画特别厉害,从那之后父亲彻底地迷上了画画。”

  而在走上艺术道路之后,晏济元也一直秉持绘画必须要到实地去写生的宗旨,晏秉常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当年为了画一幅三峡的山水画,晏济元前前后后共去了十趟三峡,每次去总能找到新的灵感,回去之后再修改。而晏秉正也说,上世纪70年代,晏济元就揣着400元钱,带着妻子出去旅游,欣赏各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一路经过柳州、桂林、昆明、深圳等地。身上的钱不够用了,就给别人作画一幅,换得免费吃住的机会。

  晏秉正说:“像以前他在桂林玩,画了《嫦娥奔月》、《牡丹》两幅画,结果后来被宾馆的老板拿走了。我父亲也不好意思去要。”不过在晏老的旅游规划中,却有个心愿终究未能实现,那就是登顶五岳,晏秉常说:“不过最终只去了泰山和华山。”

  归故土

  遗体回渝后将与妻子合葬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晏济元的告别仪式将在重庆举行,昨天晚上,晏济元的家人把晏老的遗体连夜运回重庆,并将于明天上午10点在重庆江南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火化之后也将安葬在重庆。晏秉常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1995年其母亲去世时,他们就将其安葬在重庆七福塔陵园的名人厅,当时陵园另外附送了一个骨灰安放盒,家人都希望晏老可以与爱妻长眠在一起:“两个骨灰安放盒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父亲的骨灰会安放在我母亲的旁边,让他们在一起。另外陵园还有一块空地,我们会为父亲在空地上建一座雕塑。”

  晏秉常还聊起了父亲和母亲的爱情经历。1944年,43岁的晏济元经孙中山挚友刘禹先生介绍,和当年27岁的泸州姑娘潘蜀新认识了,两人随即产生好感,然后在重庆柏林餐厅举行了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婚礼,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作了这对新人的证婚人。晏秉常说:“爸爸妈妈一辈子相濡以沫,感情好得不得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任翔

  怀念恩师

  晏老关门弟子,是14岁的成都娃

  昨天上午,晏济元的徒弟,画家陈滞冬也匆匆赶到了现场。因为心情非常低落,妻子张亚平代替陈滞冬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还未开口,张亚平就难过得留下了眼泪。在张亚平和陈滞冬的眼中,晏济元不仅是一位幽默、风趣的长者,对待艺术更是非常严谨:“我们和晏老在一起,只要聊到画画,他的精神完全就像小伙子一样,充满热情。经常说自己还要继续画,因为最好的画还没有画出来。

  今年14岁的成都男孩黄彦钟是晏老2008年收的关门弟子,昨天他的妈妈李蓉代表儿子来哀悼晏老。据了解,黄彦钟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获过6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其中2004年的绘画作品《和平的旗帜》还获得了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绘旗比赛金奖,晏老生前非常喜欢和疼爱这个小徒弟。

  今年48岁的职业画家石丰也是晏老的弟子,他在师傅的灵柩旁非常感慨地说:“师傅的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具有仙风道骨和超凡脱

  俗的气质,我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学画的真谛。”本土画家刘学伦虽然和晏老没什么交往,但出于对老人家的尊敬和敬仰,昨天自发赶来悼念,在他眼中,晏老是中国近代书画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一生淡泊名利的品行更值得画坛的晚辈们终生效仿。在开车来殡仪馆的路上,刘学伦看着车窗外的绵绵细雨,有感而发地创作了一副挽联献给晏老:“风语无言,墨笔一管;潇洒不负,丹青百年。”(文/杨帆、任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