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风雨“杨柳青”探访中国最大的年画基地
上图:要制作一张合格的杨柳青年画,必须经过“勾、刻、印、绘”(从左到右)四大传统工艺流程。 袁祺
左图:杨柳青年画经典题材之一“五子夺莲”。 袁祺
天津杨柳青,曾是中国最大的年画制作基地。几百年的岁月里,杨柳青年画随时代浮沉,有过辉煌,也一度濒临消亡。
《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这一幅幅美好的图画,除了艺术成就之外,更成为中国人在过去时代的精神见证。
2006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人为此额手称庆,却也有人戏称,被列入“非遗”,便是一项艺术走向消亡的信号。
还有多少人在画年画?多少人在买年画?供之庙堂,抑或重归江湖,传统艺术的出路又在何方?
在年画之乡,记者尝试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960年春节,两名15岁的少年——天津静海县的冯庆钜和河北青县的王文达,背着自己的行囊,带着共同的懵懂理想,坐火车来到了天津市郊的杨柳青镇。在这里,他们被要求当着几名老师傅的面画张画。
现年66岁的冯庆钜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画的是一幅当地老百姓家里过年最常见的年画——“娃娃抱鱼”。当时,这两名15岁的少年并未想到,这一张小小的图画,从此改变了他们今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
50余年过去了,如今的冯庆钜和王文达已经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社的“顶梁柱”,并在2007年被国家分别认定为杨柳青年画彩绘和木刻艺术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环顾身边,当年一同学画的师兄弟、师姐妹们,如今仍以年画创作为生的,已寥寥无几。“有的过世了,有的退休了,还有的‘文革’以前就不干这行了。”年近古稀的王文达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一直干到现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这门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
屡经浮沉 一缕画魂绵延不绝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明永乐年间(距今600年),沟通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的繁荣,加之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兴盛,全镇及周边村庄一度曾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在二十世纪,杨柳青年画遭遇过几次大劫。
“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销路断绝,曾经画风鼎盛的杨柳青镇上的年画店全部关门大吉,还出现了拿画版来点炉子、当柴烧的情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扫荡时强行从民间掠夺了不计其数的珍贵年画木版,拿来填道路、堵决口,对杨柳青年画传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石印的兴起和印刷技术的广泛传播,更是对传统年画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曾经兴盛一时的杨柳青年画,几乎一蹶不振。
天津市文化局的老局长张映雪,可以说是解放后关注杨柳青年画的第一人。1949年,他和文化局的干部一起,到杨柳青镇拜访了几位老艺人,目睹了艺人们极其简陋的生活环境、画版遭遇严重腐朽损坏的现状。他迅速将这些情况上报给了国家有关部门。
1953年,在天津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几位老艺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杨柳青年画的固定生产;1958年,天津德裕公画庄、天津荣宝斋、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专项保护和发展的官方机构。
尽管经历了这些努力,但杨柳青年画的衰落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曾经“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杨柳青年画,只剩下了由几位老艺人维持的合作社和一个年画店,显然是不够的。幸运的是,1960年农历正月初二周恩来总理视察杨柳青画店,在为艺人们精湛技艺感动的同时,作出了要更好地维护民族文化的指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美术出版社牵头,在天津和河北的中学生中挑选了几十名和冯庆钜、王文达一样爱好美术而且有一定天赋的少年,到合作社学习、继承年画艺术。“真正大规模的抢救工作,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王文达说。在合作社,经过师傅们的挑选,王文达开始学习杨柳青年画四大工艺中的刻版技术,而冯庆钜则被安排学习彩绘。同一年,合作社从杨柳青镇迁移到了天津市区。
“我们那个时候,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一边跟着师傅学手艺,一边还要整理旧的画版。”冯庆钜说,这份学徒的工作,他一做就是5年,帮着师傅整理出了不少珍贵的传统年画。
“‘文革’开始了,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受到了批判,杨柳青年画也同样逃不过。”传统的题材,没人敢画了;刚见天日的画版,再一次被封存在了库房中;老师和学生们大都星散四方。甚至还有人提出将库藏的几千块画版当做四旧来“破”掉。由于乏人响应,最终并没有人真的对画版动手,几千块画版幸运地得以保存。
1978年,杨柳青年画社正式脱离天津美术出版社自立门户,并且迅速迎来了解放后最为辉煌的时期。回复到正常秩序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表现出了无比的向往。杨柳青年画,作为对新生活美好祝愿的最佳载体,迎来了雪片一样的订单。冯庆钜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984年年初,社里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到了年底,还去本息,纯利就挣了200万元。去除上交给国家的部分,画社花80万元在办公大楼边上盖起了两栋6层高的职工宿舍楼,这也是许多老职工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回忆。
在天津古文化街上的杨柳青年画店里,经理高谦告诉记者,作为杨柳青年画社在天津最大的销售门店,这家店如今一年有近千万的销售额,占到整个画社销售额的80%。除了供超级“粉丝”收藏赏玩的年画木版、几百元一张的传统手工彩绘年画之外,这里也能买到几元一张的胶印年画、新开发的内画壶、折扇等。
杨柳风中 妙手灵心绘出奇葩
提起杨柳青年画的特点,冯庆钜、王文达两位老师傅来了精神。在他们看来,如今许多人购买杨柳青年画作为礼品,更多的是冲着它的名气,而不知道它真正好的地方。这对于“杨柳青”这个品牌来说,多少有些遗憾。
“大家都知道过去的老百姓过年爱贴年画儿,但年画是怎么来的?”冯庆钜说,过去的农村,老百姓住房条件都比较差,墙大多是拿黄泥糊的,锅台做饭,烟熏火燎,一年下来新墙也会被染得黑黢黢的,不好看。过年时拿张颜色鲜亮的画儿贴墙上,既遮住了墙上的烟火色,又增添了几分喜庆。要的人多了,一张张勾画来不及,有人就想出刻个木版来印,木版年画也就由此诞生。
杨柳青年画能够在国内诸多年画品牌之中脱颖而出,自有其道理。“不是说因为有了杨柳青的牌子,大家才喜欢杨柳青的年画。应该说,正是因为杨柳青这儿出的年画质量好,才有了杨柳青这块牌子。”冯庆钜说,杨柳青年画能够拥有今天的水准,应当说还是沾了紧靠北京的光——因为离京城近,杨柳青年画繁盛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官员、名人,甚至宫廷画家的参与,使杨柳青年画的题材、画工和做工都日趋精细。清朝时,杨柳青年画还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这些都确保了杨柳青年画的质量。
要制作一张合格的杨柳青年画,必须经过“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流程。这其中,裱画是个新生工艺——改革开放以后,杨柳青年画从被贴在墙上的实用性年画,渐渐转向文化礼品,出现了装裱的需要。除装裱外,在传统的勾、刻、印、绘四大工艺上,杨柳青年画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勾,就是在雁皮纸上,用细致的工笔画法勾勒出图画的黑白原样,也就是创作年画之“骨”。但杨柳青年画的勾勒,讲究下笔硬、有力度,要勾描出适应刻制的“版味”。
刻,是在创作出画样之后,将勾好的墨线稿或套版稿反粘在梨木板上,以刀代笔,逐线在木板上精心雕镌,并把线外或套版外部分剃空。王文达告诉记者,要想印出来的画线条漂亮,木版的线条首先得“立得住”,要让人一看就像白描画。以刀代笔刻出一块这样的木版,不花上好几年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印,是指将刻完的线版和套版逐次套印,线版印墨,水印上色。杨柳青年画的套版,一般采用浅墨,赭石、老绿、湘色、朱丹以及大红、佛青、酱紫等颜色。在画社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先在木版上涂上颜色,随后将宣纸覆上,用刷子轻轻刷过之后,原本黑白的画面,便染上了鲜艳的色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幅简单的画,也至少需要刻上五六块用于染色的木版。
绘,是一道杨柳青年画专属的“独门秘籍”。国内大多数传统木版年画,印好便告制作完成了。而杨柳青年画,还要经过彩绘。抹粉、开脸、染色……如果说,一般的木版年画是印出来的,那么每一张正宗的杨柳青年画,都可说是画师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心血结晶,而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成为国内年画“头一号”的根本原因。
“杨柳青年画的人物为什么讨喜、好看?原因全在画的工夫上。”冯庆钜笑着说,一张杨柳青年画的人物脸孔的出炉,恐怕比当下最时髦的大牌明星化妆的过程还要繁琐和费心。在画师真正开始给人物脸部上色之前,先要给画纸擦粉,也就是给画上的人物先“化妆”。画师要用自己制作的白粉,给画纸上的人儿脸部打上底色。如果是精作,光是罩粉就要打上三遍。然后才能开始“勾脸”,即用笔勾画出人物脸部的轮廓。
勾完脸后,便轮到“开眼”了——这当然也少不得准备工作。画师必须先在眼睛的部位点上眼白;如果是孩子脸,还得给人物打蓝眼儿,这样眼睛才能显得亮;这些过程都做完了之后,才能用浓墨开眼儿(画上眼珠子),画上的人物才算是“把眼睛睁开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把眼睛画好了——“睁眼”以后,画师还得根据需要,给人物画上眼眉儿,打上眼影儿,才算是彻底完工。“下一步,就是给人物染嘴儿啦。”老师傅说上了兴致,正待给记者详细讲解染嘴的过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开起了玩笑:“冯老,您可别把咱们的工艺秘诀全都给说出去了。”冯庆钜笑着停下话头说,真要详细地讲起来,光一个开脸恐怕就得讲上半天。“要是张大脸,至少得费上20多道工序。”
由于对彩绘要求高、工艺精细,每一名新入门的学徒,第一步学的不是绘画,而是制笔。“杨柳青年画用的毛笔都是扁头的,半硬半软,一边儿蘸彩、一边儿蘸水,一气儿就能在纸上画出效果来,不仅干净,而且又快又润。”冯庆钜说,正是由于对用笔有独特的要求,每一名杨柳青画师所用的笔都是自己做的,画上所用的颜色也都是自己调的。一个不会制笔的画师,就算画得再好,也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正是这样独特的工艺要求,确保了杨柳青年画在保证整体质量的同时,每一幅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记者在彩绘室里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柳青年画的彩绘流程,不是放在桌子上,而是挂在一块块门板上由画师站着完成的。画师介绍道,在过去,杨柳青年画一般是贴在墙上画的。画得多了,墙上贴不下,就只好贴到了门上。有时候画纸太宽,超过了门的宽幅,就要把横着的画竖起来贴。这习惯流传下来,也就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竖着画”的特色。巧手的画师为一张张宣纸染上色彩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难怪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会发出“杨柳风中人绘画,灵心妙手胜天工”的赞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