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百年新小说重见天日 它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新近在沪出版的《清末时新小说集》,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这162篇小说文稿是清末西方人傅兰雅1895年发起的“时新小说”征文比赛的参赛作品。

  这批“时新小说”曾因针砭揭露社会弊害而开一时之风气,比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运动”还要早7年。学界认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革命”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因此被改写。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1895年6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求著时新小说”。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近代文学史学者袁进认为,这是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以小说来革除陈弊,除旧布新,开启民智,感化民众的设想。

  梁启超在1896年撰写的《变法通议》一文中,曾注意到小说“变易风俗”的功效。

  最后征集到的162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稿件随着傅兰雅的离华而湮没在历史中,以至于多数学者认为其已经佚散失传。

  2006年11月22日,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在搬迁时,无意间在两个尘封已久的纸箱中找到了这批失落的原始手稿。原来,傅兰雅离华后受聘出任该校首任东方语文讲座教授,并于1902年担任该校东方语文系主任。1928年逝世前,他将在中国数十年的藏书及文件悉数捐赠给了加州大学。

  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将162篇应征作品全文影印出版,忠实于原貌,还录有不少当时信笺。据介绍,与梁氏“新小说”颇有不同的是,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邹瑞玥 常惠英)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