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失而复得的贺龙狮钮印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枚狮钮印章。这是贺龙1928年初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奔赴湘西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使用的。印章用料考究,选用具有天然美丽花纹的福建寿山石琢成。印面为25毫米见方,上刻有"贺龙之印"4个篆体字。印体总高130毫米。印体上方80毫米处雕有一头高50毫米、回眸作看的雄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这枚曾失而复得的精致印章,还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27年底,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等前往湘鄂边发动群众,组织工农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他们从上海出发,经武汉,于1928年1月下旬到达洪湖地区的监利县。月底,由中共湘西北特委和鄂中特委领导、贺龙统一指挥,集中沔阳、监利、石首、华容等县游击武装,发起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经过10多天战斗,攻克了监利的上车湾、朱河镇,华容的砖桥、长岗,石首的调弦口、塔市驿等地,一度袭占石首县城,给当地革命群众以极大鼓舞。2月中旬,贺龙、周逸群率部攻打监利。失利后,在石首县焦山河召开有关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会议决定:部队由石首中心县委和鄂中特委领导,贺、周等10余人前往湘西北,执行中央赋予的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贺龙、周逸群正待启程时,被国民党调弦口团防局发现。贺、周率部在焦山河附近的蒋家冲与追敌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贺、周率部边阻击边向湖南华容方向转移。就在这次战斗中,贺、周用来签发文件和布告的印章不幸滑落遗失。

事有凑巧。战事发生后的当天,蒋家冲一名13岁男孩王冬生同几个小伙伴怀着好奇心到战斗发生过的地方看看。王冬生先是发现了一个空的手电筒,他捡起来,信手又捡了几个子弹壳放进去,一摇直响,觉得很好玩。又往前走了几步,眼前一亮:草丛中有两枚印章。他读过两年私塾,看懂一枚印章上刻的是"贺龙之印",一枚印章刻的是"海涛"(即周逸群)。刻有"海涛"的印章比刻有"贺龙之印"的印章略小,其他一模一样。王冬生心想:贺龙在这一带领导穷人打土豪、搞暴动,是人民的救星,这人我知道。那么"海涛"又是谁呢?他想:既然两枚印章在一起,"海涛"一定和贺龙一样,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印章揣进怀里悄悄带回家,用布一层一层包起来,用线绑紧,放进书箱的夹层保存。

王冬生日日夜夜盼着贺龙回到石首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石首的形势更加严重。团防局不断到焦山河一带"清剿"。为避免印章落入敌手,王冬生找来一个瓦罐,将印章和子弹壳放进去。罐口用棉絮和稻草塞牢,然后将瓦罐沉入他家门前的池塘中。自此,他常借口游泳,潜入水中,摸摸瓦罐,再在瓦罐上加些泥土。久而久之,瓦罐被深深埋在了池塘底部。后来,王冬生一家搬往华容县居住。

1963年冬天,蒋家冲的乡亲们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无意中挖出了瓦罐,发现了印章。随即将印章交由石首县档案馆保存。

消息传开后,远在他乡的王冬生立即赶到档案馆,详细地讲述了当年保存印章的情况。他反复抚摸着印章,激动地说:"还是原来那个样!还是原来那个样!"当接待人员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可以给些报酬时,他忙不迭地说:"不要!不要!保护贺元帅印章的安全,是我几十年的心愿。我只有一个要求,请马上把印章奉还给贺元帅,再捎个信,说老苏区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他。"

1964年春,石首县委副县长焦如岚到北京出席全国棉花会议时,受县委委托,将两枚印章经军委办公厅转送贺龙元帅处。经贺龙元帅辨认,确系当年在石首蒋家冲战斗中遗失的印章。贺龙元帅触物生情,当年激烈战斗的场面和与亲密战友周逸群的"龙""海"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泪湿双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派人将两枚印章送到军事博物馆珍藏,以此表达对老区人民支持革命事业的感激之情。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