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月份牌”到“深圳海报”《国民·人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明日开展,三大部分盘点百年平面设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老月份牌上的烟草广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期刊杂志《文艺》月报创刊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老月份牌上印制着上海印染公司的广告《旗袍杂志》。


  一百年来,中国的平面设计经历了怎样波澜起伏的历史?这个宏大的题目大概不是一两本专著可以说清的。而即将于25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的《国民·人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将用月份牌、宣传画和海报为观众勾勒一条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轨迹。


  这次展览第一次从“平面设计”的角度对包括月份牌、宣传画在内的各种招贴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展示,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形态的转变与文化观念的变迁。展出将跨越新年,延续到2月27日。


  三大部分盘点百年平面设计


  “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是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学术研究与展览项目,该项目已筹备运作一年多,并在2009年北京召开世界设计大会期间与国内外观众初次见面,引起强烈反响。本次展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无论从作品征集与学术梳理都得到了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本次展览撷取了20世纪三个重要时期招贴设计中的部分经典作品以及少数实物共300余件展出。占据了关山月美术馆一楼的全部四个展厅。展览分“国民·生活、人民·英雄、公民·时代”三个单元,它们分别对应了20世纪三个重要时代:国民·生活——西风东渐时期以十里洋场为特色的海上文化;人民·英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公民·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与商业文化。并选择了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月份牌、5080年代的宣传画和80年代后期以来的海报来表现这三个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希望以此勾画出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史的轮廓,同时,也凸显深圳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贡献。


  主办方表示,20世纪中国的平面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形态的生成、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想以一个展览容纳这样巨大的内涵,无论如何是不现实的;因此,策展人选择了招贴画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样式,试图考察它在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独特的呈现方式,并探讨其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变革之间内在关联。


  “月份牌”设计中西合璧


  上海“月份牌”招贴是现代平面设计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商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这些至今仍然魅力不衰的中国式早期招贴,不仅显示了当西方经济、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时,中国传统审美敢于应对的勇气,也展示了最早的一代设计师在时势巨变中善于学习、敢于创造的卓越才华。


  此次展览的第一单元“国民·生活”展出了60余件上海老月份牌,这些作品充分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关山月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助理黄治成介绍说,现代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应运而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中国的户外小广告、月份牌等招贴画正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源头。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把“国民”的概念引入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对外开放、西风东渐兴盛的时代,其中尤以十里洋场的海上文化为代表,据说那时欧洲最流行的东西,两个月以后就可以在上海看到。而这些月份牌,正是当时市民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这些月份牌中,有的还保留着中国年画的传统题材和风格,有的则大胆地采用了西式风格,比如摆出玛丽莲·梦露造型的中式美女。


  在这一单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展出的30余本民国老杂志。与月份牌代表的市民文化不同,这些老杂志的设计多出自文人之手,其中不乏钱君陶、叶浅予、丰子恺等名家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准。这种专业设计作品恰恰与月份牌代表的商业设计互为补充,勾勒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兴起之初的面貌。


  宣传画反映时代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宣传画”,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造就的社会招贴形式。这些招贴固然与时代需求有关,但同时也显示了新中国的设计师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与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高涨热情。还必须看到,这个阶段的招贴设计并非仅仅是政治性的,事实上,招贴创作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们努力从文化普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探求着理想传播的样式,其影响面之广、参与者之众、发行体制之完备,是研究中国现代招贴发展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展出了1949年以来的百余件宣传画,其中最大的三联张长达两米,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解放以后,包括很多著名画家在内的大多数画家都画过宣传画,这次的展览中也不乏名家作品,比如彦涵、张道一、刘秉礼、哈琼文等。这些作品受到当时苏联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广东的宣传画显得更有特色,黄治成介绍说,这是因为广交会是“文革”期间中国唯一未曾关闭的对外窗口,所以比起其他地区,广东的宣传画更加抒情,出现了一些当时少见的题材,比如“欢迎来自五大洲的朋友”等。据说,当时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广州市委还成立了专门的美术创作组,今天展览的很多展品就出自当时的创作组成员之手。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靳埭强的参展海报作品《idea》。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圳设计师毕学锋的海报作品《沟通》。


  深圳平面设计占据重要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政治招贴创作与发行逐渐停止;进入90年代,具有现代平面设计特征的招贴开始成为主流。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同步,来自港、澳及台湾地区的设计力量融入,与内地的设计作品共同形成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格局。这些新招贴不仅服务于各项社会及经济活动,同时努力寻求表达设计师文化立场的语言形式,增强了中国平面设计参与全球传播的流动性与沟通效能。


  在这一单元的展览中,深圳设计脱颖而出,成为引人瞩目的设计团体,在此次展出的100余件经典海报作品中,有40件出自深圳设计师之手。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平面设计的阶段,随着商业的发达,中国设计师对视觉传达、对西方现代设计的理解都产生了变化。深圳设计师陈绍华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代表设计师。他也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个在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有作品展出的艺术家。陈绍华画过宣传画,他的宣传画曾经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同时他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平面设计的拓荒者,他早期的作品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色,既有现代设计元素,也有宣传画的痕迹。


  “公民·时代”单元增加了很多2000年之前的设计作品,其中不少是在“92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中获奖的作品,这也是此次展览与北京展览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非常艰难,由于当时很多作品是手绘完成,并没有保留下来,为了更完整地体现中国平面设计在这一时期的面貌,工作人员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复制。


  值得一提的是,和很多设计展览相似,此次展览的海报作品多是设计师参赛作品,而不是他们的商业作品。黄治成说,在中国,好的设计往往未必有好的市场。大牌设计师一般是靠在专业设计展中获奖来奠定自己的专业地位,而商业作品则往往无法体现设计师的专业水准。这也是设计展难见商业作品的最大原因。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