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蓝图 文化创意产业加强领跑地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进首都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创意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

“十二五”思路

《纲要(草案)》提出,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布局,吸引高端要素流入,着力培育具有战略作用的文化功能区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五年,加速规划建设文化服务功能区。加快建设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现代演艺功能区。发展以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抓好以颐和园和天坛公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展示区。构建以天桥为中心的北京传统特色演艺区。形成以什刹海、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四合院休闲文化区。积极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园区、首都剧院区等规划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提升文化创意集聚区发展水平。整合提升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和促进特色文化创意村落、街区、工厂发展。重点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华文化主题公园、国际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西山文化创意大道、CBD-定福庄传媒走廊、平谷中国乐谷等重大项目建设。

聚焦

孔庙、国子监:建成“国学展示核心区”

孔庙、国子监是沉淀千年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700多岁的孔庙、国子监在2007年完成大规模修复以后,已经95%恢复了明清鼎盛时代的原貌,并且伴随着明代太学积分碑等一批历史文物的发现、乾隆龙椅等文物的回归,成为北京展示国学文化的胜地。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孔庙、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十三经碑林石刻”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多位专家献计献策。

谢辰生、徐萍芳、王丹华、赵其昌、吴梦麟等国内资深文物保护和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国子监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内涵,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他们积极主张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提高展陈水平和效果,并提出诸多具体建议。

四合院:缔造北京传统“文化名片”

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作为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标示,未来五年,以什刹海、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北京四合院休闲文化区将成为重点打造的文化服务功能区。为此,有关部门表示,保护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是未来20年的重点。而对不符合传统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加以整治、改建或拆除。

在“十二五”期间,有专家建言,要深入挖掘四合院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观光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景区的特色。而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应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应适度开发避免破坏整体的历史文化环境;协调好当地居民生活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要处理旅游建设与居民外迁的关系,制定相关条例保障居民利益;还要处理好商业运营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剧院集群:发展打造“艺术航母”

在剧院密集的东城区,未来将重点建设五大剧场群,以促进文化消费。这五大剧场群包括人艺、儿艺、先锋剧场等在内的王府井剧场群;保利剧院、蜂巢剧场在内的东二环剧场群以及银街剧场群、隆福寺剧场群和交道口剧场群。东城区域内的各类剧场,都将纳入到邻近的剧场群内,打造“古都不夜城”。

为此,一方面北京要积极发展民营小剧场。据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介绍,“2008年,北京的小剧场演出场次高达2000多场,观众多达40多万人次,但是,相比起东京、首尔、纽约这些拥有上千小剧场的城市,北京所拥有的仅仅十几个小剧场还是太少了”。杨乾武表示,北京的小剧场是在适应市场规律、北京剧场消费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大型院团也应全力打造世界性的剧院品牌。从2007年建成以来,国家大剧院共承接演出3807场,各类演出收入平均每年3亿元,共有532.7万人次的观众和游客走进这座地标性建筑进行艺术体验之旅。在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看来,在成为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缺乏拥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艺术精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国家大剧院及为数不少的艺术院团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可以率先打造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展示精品力作的“艺术航母”。

产业篇

北京30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

●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

●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

●中关村软件园

●中国动漫游戏城

●奥林匹克公园

●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

●顺义国展产业园

●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清华科技园

●惠通时代广场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

●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

●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

●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

●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北京古北口国际旅游休闲谷产业集聚区

●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中国乐谷-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北京音乐创意产业园

●十三陵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专家建言

让游客重温马可·波罗时代风貌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特聘文化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胡小伟

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是元大都规划的产物,也是北京城抹不去的城市记忆。如何能在适当疏散保护区内的密集人口、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这批四合院街区,应该也是政府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规划合理、措施得当,胡同四合院风貌的特色旅舍以及特色小剧场、小集市沿线迤逦展开,将可以使中外游客重温马可·波罗时代的风貌遗存以及中国历史文化许多大事件的发生地和过程,这条线路将是有可能建成北京真正达到“深度游”的基准线。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