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节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西青区人民政府、市文广局、市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今天上午开幕。本届木版年画节的主题为:“传承年画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本届杨柳青木版年画节为中国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年画节期间,将陆续举办中国木版年画展示活动、中国木版年画研究权威学者王树村先生年画艺术收藏馆开馆仪式、中国年画传承与发展论坛、杨柳青大院文化区开街仪式、主题参观等活动。

20多个国家驻华大使、文化参赞,国内知名民间艺术家、民俗学家,从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的专家、学者,国内20家年画产地代表、年画传承人和50多家杨柳青年画作坊代表、年画传承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上午的开幕式活动。

今天,第八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同时开幕,将持续近1个月。

本届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举办古镇民俗文化游、西青生态休闲游、迎新春年俗用品展卖、元宵节秧歌花会展演、元宵节大型灯展等10余项活动,全面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古镇年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民俗生态旅游产品。

让杨柳青木版年画魅力日增

记者今天上午从西青区有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本市西青区采取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保护传承,使杨柳青木版年画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

据了解,2004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11月杨柳青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杨柳青木版年画)之乡”。为使杨柳青木版年画能够得到保护和继承,西青区加快建设了保护和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基础设施,在杨柳青镇兴建了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明清街和御河人家,为杨柳青年画提供了集中展示和销售的载体;完成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制作工序流程、画工技法、绘画口诀、画理精华、画本分类、风格特色、老号店铺、年画世家、历代画师、画师小传等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丰富创作题材,在丰富的创作题材中,以仕女娃娃、吉祥图样尤为突出。体裁不断创新,增加了长卷、册页辑的品种,并延伸辐射了陶瓷、纺织、纸制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组织编辑出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年画理论等民间艺术系列丛书,全面立体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从2000年开始,西青区就将杨柳青年画纳入区地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2004年与南开大学合作,举办了学制两年的杨柳青年画大专人才培训班。目前该项目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4人等。

老年画成了新产业

今天上午从西青区区委获悉,近年来杨柳青木版年画已开始向产业化发展,老品牌迸发新活力。据统计,目前仅在杨柳青镇明清街上的杨柳青年画店铺、作坊已发展到64家,2010年总产值超过了3000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据了解,2003年,西青区投资50多万元修复了安氏祠堂,将其辟为集收藏、展览以及现场绘制表演为一体的杨柳青年画馆。与此同时,西青区还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业协会。杨柳青木版年画还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澳门博物馆等地巡展,并应邀参加了“意大利·中国”天津周、“中国文化韩国行”等活动,提高了杨柳青年画的文化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王树村年画艺术收藏馆上午开馆

王树村年画艺术收藏馆今天上午开馆。

王树村,当代著名民间美术收藏家,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家,中国民间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顾问、研究员。王树村1923年出生于杨柳青,孜孜以求70多年,出版著作70余部,倾一己之力,搜集民间美术作品17000余件。王树村年画艺术收藏馆位于杨柳青明清旅游文化街,紧邻石家大院。收藏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全面展现了王树村为保护与推广中国民间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展出的百余幅珍品,共分为7个展室。

古镇特色浓旅游亮点多

西青区通过保护、开发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重要文化资源,做大特色旅游品牌,拉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去年,西青区旅游接待量达到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据介绍,正是因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带动,杨柳青风筝文化、剪纸文化、小吃文化、赶大营文化、运河文化等众多民间文化才得以保护和挖掘。如今,杨柳青镇大院区项目、元宝岛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反映杨柳青年画艺人故事的大型影视剧即将开拍,杨柳青镇北部还新建了以杨柳青庄园、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为代表的、以杨柳青民俗文化为依托的休闲生态旅游区。去年,玉佛禅寺、杨柳青庄园、精武门·中华武林园和水高庄园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目前西青区共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天津市乡村旅游特色点12个。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