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中心城人口需防“文化真空”

  “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时应谨防文化真空”。16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市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引起热议。文化界和教育界委员讨论草案第三部分“发展惠及人民”中“有序疏解中心城市人口”一项时提出,中心城的北京原住民大规模外迁,虽然降低了文保区的人口密度,但文化是靠人来传承的,靠的不是一户两户人家,而是靠一群人,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当北京原住民这个群体都搬到五环以外去住了,北京传统的市井文化将会在哪里呢?希望有关部门对此给予关注。


  著名编剧邹静之委员讲到,他认识一户从前住在西城区广宁伯街的唐姓人家。这家人曾是满族正红旗人,住在广宁伯街时,家里兄弟三人每到秋天就一起斗虫。但随着搬迁改造,兄弟三人现在一个住通州、一个住天通苑、一个住回龙观,在这些超大型社区的塔楼里,兄弟三人怎么也找不回秋日斗虫的感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就会渐渐消失。以后,文保中心区里的人们连斗虫这种民俗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邹静之说,如果继续大量把中心城的原住民迁走,会造成名为保护,实则加速古都文化内涵消失的后果。“人艺话剧《老舍五则》是表现老北京生活的优秀作品,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但上座率不高,为什么?老北京人对剧里讲的生活最感兴趣,但老北京们都在回龙观住呢,哪儿能跑那么远来大剧院看戏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委员认为,主要应该疏解旧城功能,而不是旧城的居民。他说,中心城的居民正渐渐以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口为主。这种实际情况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推进历史名城风貌保护要注重推进旧城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在注重文物保护的同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相违背,应当引起重视。


  “这其实涉及到城乡一体化的两条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委员分析,一条路是让农村人都到城市去,变成城市人;另一条路是把农村就地城镇化,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当地过上城镇生活,却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农村文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自然景观和乡村民居特色保护。这样的思路就非常好。”不过,他希望这种思路不要仅仅局限于少数乡村,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否则还是难以留住京郊农村的文化与民俗。还有委员把这个话题引申开去,谈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让文化元素融入城镇乡村”,强调在新城建设中注重建筑群的风格魅力,打造街区和城市景观的特色。但是很多新城是由京郊农民上楼构成的,农民上楼了,却逐渐丢掉了北方农村的文化传统,就像美国的印第安人,虽然生活进步了,但文化却消失殆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