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市发展要下一盘“综合棋”

  城市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方方面面的事,都密切关联、相互作用,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尤其需要有统筹的思维和眼光。大城市的发展,更是如此。这几天首都北京正在召开两会,诸多有关城市发展的热点、难点话题交织在一起,代表委员关心的内容汇总起来,恰是一盘城市发展的“综合棋”。


  今年北京两会一开场,首先就在发展速度的目标制定上,让人眼前一亮。北京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个8%”的目标:一是“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GDP年均增长目标为8%,二是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目标为8%。前一个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了1个百分点;后一个8%,又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了2个百分点。


  同样的数字,一个降,一个升,里面意味深长。近年来北京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GDP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却是一种常态。这样的情形久了,势必造成居民收入跟不上GDP脚步,广大群众长期难以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就会给发展带来隐患。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另一个数字:北京“十二五”期间的财政收入增速定在了9%。这要比“十一五”的目标降低3%,已经接近居民收入的增幅。这样的调整,显然有利于改善过去长期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及维持较高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的问题。让更多的社会财富转化成为广大居民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民生福祉,充分彰显了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内涵。


  今年的北京两会,大家集中讨论了不少“城市病”。人口、住房、机动车等话题集中“爆发”,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将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规划目标虽好,但现实中北京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却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北京市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发展瓶颈,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既凸显出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的不足,也有城市人口较快增长带来的客观影响。按照此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应为1800万。但到去年底,北京的实际居住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人。针对这一现状,今年北京两会提出,今后5年,北京将调控人口规模,在严格执行准入政策的同时,配置进京户籍指标,实行户籍指标调控。目标是要“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多元和谐、分布合理、管理严格、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北京作为京津冀的重要核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异常关键。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提供就业,北京都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随着河北、天津与北京之间的各种互动逐步密切,北京所能发挥的对人口的吸纳消化空间只会更加宽广。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提出调控人口规模的政策取向,会不会就此关上北京的人口城市化大门?对此担忧,北京市长郭金龙明确回应说,人口问题放任不管是不行的,因为涉及到资源的承载,但人口调控无论如何绝不是回到过去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老路上去。


  显然,北京需要在调控手段的“堵”与“疏”之间,寻求更加精确的尺度。人口多了,对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会是一场灾难;车辆多了,对于城市的道路也是一场灾难。实际上,无论是人多还是车多,都是我们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将会面临的一个必经阶段。以更加理性和前瞻的视角来谋划城市发展,需要我们有更高的调控管理水平,也需要有更加机动灵活的统筹办法。比如,面对人口密集的增长,北京并没有简单关闭“户籍大门”,而是提出要强力推进中心城优质公共资源向新城转移,通过疏解中心城功能,全面建设新城,提升新城的综合功能,并集中力量打造“业城均衡”的综合新城,显著提高新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2010年的最后几天,位于北京城西厢石景山的首钢倒出最后一炉钢水,“功勋首钢”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几天后,东郊的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生产线上,一款最新款的现代索纳塔轿车则顺利下线。相映成趣的这两则新闻,无疑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经济格局变化的最生动写照。也是在北京两会上,该市一位负责人坦言,新年刚刚开始实施的首都治堵方案,预计将给北京带来四五百亿元的消费缺口,如何在限制汽车这样的重大消费品的环境下,激活更多城市消费的活力,北京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北京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既有个性症候,亦是不少城市的通疾。仅仅是单个解决,不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只有把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才能够取得“疗效”。连日来各地两会渐次召开,希望北京两会所做的思考与探索,能给更多地区的科学发展,带来借鉴与启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