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间设计师自发设奖向应试教育出拳

  在一个边长10m的立方体围合空间内,通过创意设计产生出个性的空间环境,空间内容不做任何限定。日前,由深圳室内设计师联盟“深圳十人”这一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及赞助的“BOX10深圳十人·空间设计奖”落下帷幕。借由比赛的契机,比赛的主要推手和相关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深圳室内设计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室内设计专业教育脱离市场、脱离实践,过于保守及传统”,业内人士直指,设计师应当在商业利润之外,在学术研究上也力争建树,而专业教育,应当更尊重社会生产而非本本主义,打破常规,关注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


  高校室内设计教育封闭,老师空有理论没有实践


  深圳大学建筑系教授吴家骅给这次设计比赛的评价是,“深圳十人”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对商业社会和现有趣味的挑战,能对现行的应试教育起到强有力的反制作用。


  由一线成功的设计师来判断在校大学生的设计标准,这是“深圳十人”空间设计竞赛区别于其他学院设计竞赛的地方。竞赛以“方盒子的空间再造”为命题,在10m×10m×10m的围合空间里进行创意设计,方盒子内部的空间功能、材质、外在的坐落地点、内外的交接方式、空间的形式等,均没有任何的限定。这样开放性的命题,注重的是设计的原创性与纯粹性,旨在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思维。而评审过程中,虽然十位设计师仍会呵护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创想,但是也会适时地用严苛的市场标准来检验学生们的作品,从而引导学生们在专业上,向社会角色进行过渡。


  竞赛的主要发起人、深圳秀城设计总监陈颖介绍,学生们对于设计题目有着不同的解读,发现问题的方式和审视角度十分多样化,有的在围合空间中做虚实加减,有的展开了内外的延展,甚至加入了时间维度,和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接,让评审们十分惊喜。而这也契合了他们当初推出该竞赛的初衷。陈颖表示,室内设计专业在目前来说是个贵族专业,学费很高,但系统却相对封闭,设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根本行不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年轻设计师只会画图纸,却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灵活应变,不懂资源整合。“高等设计教育应当从原来的单一知识型培养,转变成知识与实践型并存”,而“深圳十人”所做的,就是把学生们从应试教育解放到设计教育,帮助他们在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设计实践的思考方式。


  吴家骅指出,搭建高校与设计界间多元化的良性互动平台非常重要。他表示,现在高校的设计专业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在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是脱离实际的,他们对于材料的研究不够,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对设计策略的研究不够,但是设计本身,是以产品和材料而非理论为核心的,是地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一种结合,如何通过不同的建筑立面去体现一些新的思维,这是本本以外的挑战。让知名的设计师走进高校担任导师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参与设计实践,而高校,也可以通过这些设计机构,明确设计人才的需求方向,在产学研教学规划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路。


  人才流失、生存压力和商业化正吞噬深圳室内设计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第二届“BOX10深圳十人·空间设计奖”的举办时间,跟深圳“创意十二月”的活动“撞车”,但仍收到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深圳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南北高校的反馈。业内人士认为,这从某种侧面反映了深圳设计的号召力。在深圳室内设计面临高速发展但学术辐射有限的尴尬境地下,正是公益竞赛给行业带来了冲击和反思。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介绍,深圳室内设计在上世纪90年代最为辉煌,因为改革开放,深圳获得了发展先机,集中了大批优秀设计师,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但2000年之后,深圳的领先地位在逐步淡化,上海和北京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吸引了大批境外或海归高端设计人才,甚至深圳的室内设计师也开始流动,地域优势不再显著。


  陈颖指出,拿奖对于设计师的能力培养和个人品牌的建立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深圳及国内业界的很多奖项,都掺杂了太多商业因素,为很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师制造了屏障。另一方面,设计专业近几年才从装饰公司分化出来,绝大多数刚从学校毕业的设计师,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继续粗放型的建筑设计,接单、炒更,为开发商和包工头的工程利润服务,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磨损了他们的锐气和激情,直接扼杀独立思考的灵感和能力。


  吴家骅也承认,深圳的室内设计仍然受到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裹挟,设计师受到业主的限制尤其大,包括公共建筑的业主———政府和城市管理者,也包括房地产商和普通的家居业主。他们经常要面对的,都是“一盘生意”,而无法将自己的专业追求作为第一目标。


  邹明表示,深圳成功的室内设计师应当在商业设计之外,通过更多学术性的研究对业界进行更广泛而深刻的辐射,比如香港设计师梁志天的《极简主义》,现在已经是很多高校学子的案头读本。他指出,“深圳十人”的模式或值得推广,把深圳设计的区域形象集中呈现,让深圳品牌走出深圳、走向高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施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