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艺品受画廊冷落(图)

  文/图记者 林琳

  广东工艺品市场

  在近日沿江中临江商务中心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举行的 “和田玉雕小品展”上,广东工艺美术行家们由己及人地谈到广东的工艺美术时既自豪又忧心:“虽然这几年的广东工艺美术品纷纷抬头,但除了传统的几个‘龙头’外,大多数品种还未被市场所认知,走出去还要很长的时间。”

  市场行家杨飞武分析广东工艺美术市场时表示,以“广东绿”为例,在当地很受追捧,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但无论是工艺师还是商家都满足现状,不急于提高,更加强了市场的惰性,使市场形成“恶性循环”;而事实上,“广东绿”因为过分追求寓意、大众化而导致题材通俗、受局限,艺术层次难以提高。

  画廊不太关注工艺品

  杨飞武认为,这就决定了“广东绿”无法与其他玉石品种想比拟,其价格仅仅由供求决定,而没有设计分和艺术分作为附加值。“‘广东绿’很难被定义为艺术品,还是停留于商品、工艺品”,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不提高设计水平,“广东绿”很难走出广东。

  “其实广东工艺美术也有很多创新”,杨飞武举例,如结晶釉青花瓷、发绣、陶瓷微书、雪花釉等都是形式的创新;而题材也因为高级工艺师们的参与设计而出现创新,如粤绣从传统的花鸟转向包括人物、山水等在内的多种题材。是什么局限了广东工艺美术的发展?

  有商家认为,渠道是个关键因素——传统画廊不太关注工艺品,比较关注书画市场,书画市场相对透明;工艺美术商家在经营中有很多难处,比如好的作品多集中在工艺师手中,他们往往不差钱,不想卖货,导致市场流通的多为一般的东西;广东买家通常喜欢直接找作者购买,而不愿意花“中介费”。

  杨飞武认为,更重要的是,广东的买家多是“收卖家”,注重的是投入成本、收益和投资回报率,购买艺术品时往往不是“买精”,而是“买便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