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塑像落座天安门广场惹风波折射文化的尴尬

这两天,人民网就引起非议的孔子塑像落座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事,做了一份网络民意调查。针对调查问卷“你支持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吗?”,赞成方有25人、455票,反对方则有192人、10375 票,第三方(中立方)有18人、491票 ,总访量25403人次。

这份算不得很科学的调查似乎说明,绝大部分人是不赞成在天安门广场树立孔夫子塑像的。这几天网络上的言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有网友调侃说,这是“孔老二进京”。

其实,正如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所说,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几年,国外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和文化符号。

但孔子的巨大成功,其实也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巨大尴尬。因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至今还多多少少生活在他的巨大阴影下。犹记得文革那会儿,唱得最多的一句歌,就是“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五四运动中最有名的那句口号,也是“打倒孔家店”。自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和孔老夫子有仇,而是我们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随之而来的种种情绪化反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全面振兴,但我们盘点中国文化时又发现,孔子,也许还有庄子,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这些年也没有打造出更多的文化大师。这就有点像希腊人,几千年来只造就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师徒三人,至今还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下。但希腊毕竟是个小国,而我们却是一个文化大国。如果我们的文化符号,永远只有孔老夫子一个人,一会儿让他去国外建“孔子学院”,一会儿又要他老人家在天安门广场上“站岗”,也许还要时不时朝他扔鸡蛋、石头之类,我们的文化人确实应该感到尴尬。

而且,走访过欧美的人都知道,在西欧、在美国,到处都是人物雕塑,有古希腊罗马遗留的历史残迹,也有文艺复兴时代的遗迹,更多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在欧洲、在美国的每一个城市,随便走到一条大街,就会有一个个人物塑雕在那里站着,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但在我们国家,人物塑雕还是很少,大街上就更是很少见。于是,当我们把孔老夫子的塑雕安放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从感情上还有一种陌生感,一时半时肯定无法接受。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尴尬。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